浅析《囧妈》——亲子关系对两代家庭的影响

导语:

《囧妈》是导演徐峥自导自演,继《囧途》、《泰囧》后推出囧系列的第三部。

于2020年1月25日首次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免费上映。

该片讲述,由黄梅莹和徐峥饰演一对针锋相对的母子,在经过长达数天的惊险奇遇,终于到达莫斯科,从互不理解到打开心结,并成功实现心愿的故事。

《囧妈》海报

影片着重笔墨在徐伊万和冯小花母子俩身上。从母亲冯小花想方设法让儿子徐伊万陪同自己去莫斯科参加合唱表演开始,母子俩的“战争”也拉开了帷幕。

故事前半部分以小人物喜剧贯穿整部电影为背景,体现出主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堆叠不愿沟通,误解加深,互相埋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嫌隙,导致两代家庭悲剧的发生。

追溯原因,还要从母亲冯小花与父亲组建的家庭,所谓徐伊万的‘原生家庭’谈起。

延伸到儿子徐伊万和儿媳张璐,复刻上一辈的夫妻关系,最终走向离婚的悲剧。


悲剧的引发——原生家庭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指得是:儿女未婚之前与父母或长辈共同生活的家庭。

影片中,当徐伊万听到,母亲竟然给妻子张璐打电话规劝二人的感情时。忍耐多时的他,终于忍不住爆发说出了对于母亲的怨恨。

他怨恨由于母亲过度的控制欲,规划父亲上至穿衣打扮,下至喝酒交友。


《囧妈》剧照

父亲在他的眼里没有一丁点的自由,就如同现在的他一样。从生不生孩子到接不接电话,事无巨细都需要受到母亲的管控。

对话的最后,也是影片中重要的爆发点。儿子咆哮着冲母亲大吼:“他不是喝酒喝死的,他被你气死的!”

这句话说出了儿子在原生家庭里,一直压抑在心底的话。与其说,这是一次儿子与母亲的争吵,不如说是儿子面对母亲专制管控的一次反抗。

为什么徐伊万和冯小花母子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曾采用陌生情境测验,从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中,推导界定出亲子关系存在的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1. 安全型关系:妈妈对孩子负责、关心,使得孩子产生快乐和自信。

2. 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关心,不敏感。因为孩子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使得孩子哭闹或者产生大量的焦虑。除母亲以外的人,并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

3. 回避型关系:妈妈对孩子不负责任,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冷漠疏离,并不能产生焦虑的情绪,即使后期妈妈负责的回到孩子身边,也不能重新激起孩子产生快乐和自信的情绪。

陌生情境测验内容


徐伊万和冯小花这对母子的关系,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焦虑-矛盾型关系。

冯小花不管对徐伊万的父亲还是对他,从来都没有问过,他们想要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他人生活中所有的事情。

作为儿子的徐伊万,从父亲在世,眼睁睁的看着父亲被控制,最后郁郁而终。到父亲过世,亲身体会被母亲‘管东管西’,直至影片中的母子爆发。

所有的起因都可归结为原生家庭的缘故。

由于母亲对父亲的控制,让身为孩子的徐伊万对母亲产生抵抗情绪。

幼小的他看母亲这样对待父亲,使得父亲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中。

当时的他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所以只能从表象判断,是妈妈‘欺负’了爸爸。

暗自在心中表明自己不会听妈妈的话,但长期被妈妈‘压迫’,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愿而按照妈妈的要求处世。

悲剧的延续——复刻父母的婚姻

影片开头,妻子张璐对丈夫徐伊万说:“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

影片前半部分,儿子徐伊万对母亲冯小花说:“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

如出一辙的说辞,除了电影需要相互呼应的手法之外,还代表了人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一个幻想的形象

徐伊万作为儿子,他反感母亲的事事操心,样样安排。但作为丈夫的他,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在婚姻中继承了母亲的角色。

从小,他的母亲就在锲而不舍的将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儿子的模样。

他也同样一直模仿母亲,在婚姻中将自己的妻子张璐,改造成心目中满意的妻子的模样。

父母不幸的婚姻就源于此:想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人处世。

孩子不幸的婚姻源于:“复刻”了父母的行为,导致悲剧再一次在次代家庭上演。

为什么孩子会跟父母的某些行为惊人的相似呢?

莫瑞.鲍恩(Murray Bowen),美国精神科医生,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


莫瑞.鲍恩

系统家庭理论认为,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重要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并把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的孩子。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徐伊万会和自己的母亲有相同的做法。

孩童会不知不觉的受父母影响并无意识的模仿他们,不论好坏,全盘接受。

哪怕是自己最厌恶的行为,也会在长期的耳闻目濡之下,在潜意识中被完全保留。

当孩子长大后,有了分辨能力,开始排斥父母的行为。

但此时,潜意识依然发挥着作用。长大后的孩子持续复刻父母的做法,而自己却不自知。

悲剧的杜绝——内修才是王道

为了避免家庭悲剧的发生,只有提升内心的自我修束,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悲剧。

如何提升内心的自我修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

1. 提高自我分化能力

自我分化,是鲍恩提出系统家庭理论的首要核心概念。

指的是:理智和情感的分离以及自我能从他人那儿独立出来的能力。

如果母亲冯小花能做到理智和情感的分离,就不会存在强迫丈夫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为处事。也就不会存在家庭间的争吵,继而影响到年幼的徐伊万。

那么,初代家庭的悲剧就可以戛然而止。

再说徐伊万。如果他能够做到理智和情感的分离,并且能够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此处的独立不仅仅指生活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个人与家庭的分离感和独立性。

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在次代家庭中。


《囧妈》剧照


2. 降低焦虑感并阻断其传递

鲍恩的系统家庭理论也指出:焦虑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个体可能会引进第三人来降低焦虑与增进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之为三角关系

例如:父母将自己的情绪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从而减少焦虑。

如果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三角的关系就越强烈,家庭中没有很好的自我分化的个体,更容易被卷入三角关系中以降低焦虑。

影片中的母亲,为了降低自己与父亲关系中的焦虑感,将焦虑直接转移到了孩子徐伊万身上。孩子长大后才会得出结论,妈妈‘逼死’了爸爸。

降低焦虑感,除了在自我良好分化的基础上,还应该明确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普遍来说焦虑,是因为问题出现而没有办法解决,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解决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感,除了正中要害的

解决双方产生的问题,从而消灭焦虑感以外。

还应该理解,某些问题,并不能够立刻得到解决。而如果问题不解决,焦虑感会一直存在。

不如换种角度看待问题,或者将此问题暂时搁浅。先去缓解情绪,待情绪稳定后,重新解决问题。

这样既降低了焦虑感,也阻断了焦虑感继续传递给第三者(孩子),又能够将自我分化提升到更高阶的层次。

结束语


爱,是接纳和尊重


电影最后,母子和解,夫妻释然。

儿子徐伊万,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控制”。

丈夫徐伊万,也知晓了自己对妻子的“控制”。

虽然他们都是出于爱,但方式并不对。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请不要以爱之名,束缚本应该灵魂自由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