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宾”和“冀”姓的来历都在河津

相敬如宾,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的主人公郤缺,因其父郤芮在晋惠公时为大夫,反对晋文公归国而被杀。晋文公即位,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于冀野。一次,晋文公的大臣胥臣路经冀野,看见郤缺在田里锄草,其妻送饭到田间,二人相敬如宾,很受感动。胥臣回去以后,对晋文公说,他看出郤缺是有德君子,可以治民,不能因为他父亲有罪就摒弃他,应该充分利用他的德才为晋国服务。由于胥臣的极力推荐,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郤缺

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晋与狄战于箕(今山西蒲县东北),郤缺擒获白狄的首领,使人们认识到他的军事才干。战后,襄公特别赏赐了胥臣举荐郤缺的功绩,同时任命郤缺为卿,参与国政。

此后,郤缺在晋国的地位日渐重要。晋灵公六年(前615年),任上军主将,兼帅上下两军伐蔡,使其订城下之盟。晋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军元帅,掌晋国大政。

笔者早年间,在河津清涧村(清涧几村忘记了)一老者处,看过“聚德”二字的石碑拓片(拓片照片丢失)。具老者讲述,石碑是从清涧村一处耕地挖出来的。石碑出土前,当地人就称那片地方为“聚德地(河津土话“据得替“)”因年代久远且石碑破损,也无从考证石碑的年代和谁人所立。但石碑印证了,相敬如宾的发生地以及郤缺以德治国的德才,和后人对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美德的传颂。

图为河津市台头庙文化广场雕像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晋国冀人(故里在今河津范家庄一带),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又称冀缺(这也是“冀”姓的来历之一)。

冀姓,源出有三,两出于河津。

冀(Jì)姓,相传是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亭(今山西省河津市)的,即建立冀国。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冀姓。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郤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