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傅抱石“诗情”与“画意”的巧妙结合

傅抱石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崇尚创新,建树良多,创造出用笔有直有根、有折有圆、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而又能脱变运用,自成一格。用笔洗练,着重气韵,达到搞洒入神的效果。他的画法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


《秋风红雨图》

《秋风红雨图》轴,纸本,设色,纵98.4厘米,横49.3厘米。“秋风吹下红雨来”本是清初画僧石涛的诗句。傅抱石对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推崇备至,进而对其事迹、艺术加以深入的研究,陆续发表多篇论文,阐述精当。可以说,他对石涛的思想、精神已经达到相通的境界,对其诗文有着深刻细致的体会,所以笔下的石涛诗意图充分体现了原文风神。图上二文士对坐舟中,杯盏交流,酒助谈资,兴致正浓。一阵秋风袭来,落叶缤纷,仿佛红雨飘落,意境萧疏。画面上部枝条参差,下方仅置一舟,一繁一简,相得益彰。构图不求满密,干净利索,点明主题,取得了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山水人物图》

《山水人物图》轴,纸本,设色,纵63.1厘米,横35.5厘米。远峰散漫,烟云明灭,雾气氤氲,三重瀑布由远及近,悦人心神。近端,林木葱郁,溪流潺湲,农人荷锄,驻足观望山色,沉醉其间,流连忘返。全图表现高山流水清幽平静的景象,用色简淡为宗,山石杂有解索皴、荷叶皴。山水近实远虚,层次分明,显示出画家对空间处理的娴熟把握。




《山水人物图》

《山水人物图》轴,纸本,设色,纵153厘米,横41厘米。画面笼罩着沉郁凝重的气氛,远山如障,雄伟浩荡,千岩万壑,草木华滋,几处清流细细如线。山石密树之间的小路上二儒者似在遥相呼应,畅游其间,乐而忘返。画家运笔不拘一格,潇洒落墨,以笔锋的转折表现山体的构造,自由挥洒,一气呵成,以求情深意切、天趣自成的艺术效果。


《夏山图》

《夏山图》轴,纸本,设色,纵111厘米,横62.5厘米。全图采用截景式构图,崇山峻岭的崔嵬壮阔被进一步强化,以硬笔散锋写就的石壁巍然峭拔,山间升起的淡淡青烟四处流动,一文士执杖携童在万木葱郁的小径上信步而行,本应浓重湿润的暑气似乎已被满目青翠的群峰所吞噬,消散得无影无踪。虽然图称“夏山”,却没有炎炎烈日与潮湿空气带给观者的沉闷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凉爽畅快,正是画家匠心独运之妙。

《风雨归舟图》

《风雨归舟图》轴,纸本,设色,纵60.8厘米,横52.8厘米。 傅抱石画雨的作品始于20世纪40年代,应该是蜀地山区多雨的气候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此后,无论是巴蜀的疾风暴雨还是江南的绵绵细雨,都被他再现于画幅,引人入胜,所以论者常常用“一半山川带雨痕”来形容其画作的特点。谈及画雨,他认为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自然界触发了他的灵感,为他提供了素材,在吸收中外绘雨技巧长处的基础上,傅抱石成功地表现出原本没有固定形状的雨水的气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堪称一绝。

由图中题款可知此图系画家在中央大学观赏金农绘制的《风雨归舟图》时产生灵感,又经反复推敲,方才落笔,其审慎的态度可见一斑。只见一叶扁舟在暴雨狂风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气猛摇船桨,主人撑起雨伞尽量躲避着倾盆而下的雨水。岸边的芦苇为狂风所折,远处的山峦也被风雨模糊成咪蒙的一片。逼真的风雨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间,似能听到风声、雨声、水声、雷声交织出一曲交响乐,荡人心脾。


《柳溪渔艇图》

《柳溪渔艇图》轴,纸本,设色,纵49厘米,横75.6厘米。图写烟波浩淼之间,一叶渔舟由芦苇荡中缓缓撑出,近处柳条随风摇曳,意境静谧安宁。纵目所及,水天相接,清风拂面,仿佛有浓浓的春意。尽管笔墨不多,然而如诗如歌的田园小景跃然纸上。自古以来,乡间的生活常常成为画家描摹的对象,借以表现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此类题材经常能够在傅抱石的画中见到,应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



《山水清音图》

《山水清音图》轴,纸本,设色,纵98厘米,横45.3厘米。图写山中暮秋景色,树木的叶子已为秋风吹尽,散落林间,一片萧索孤寒之气。远处一线瀑布自天而降,轰然有声,近处水流淙淙,泊泊不息。水阁中,文士凭栏站立,似在聆听由远及近的水声与林梢间往来穿梭的风声混合形成的天籁之音。一时之间,令人体会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山石不用散锋形成的抱石皴,而以浓淡不一的墨色表现肌理,有清雅宜人的气质。以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醉吟》中“山水有清音”一句为题,反映出画家寄情山水、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心态。


《松林策杖图》

《松林策杖图》轴,纸本,设色,纵97.5厘米,横45.5厘米。图写苍松之下,老丈回眸远眺,但见千峰危耸,漫山苍翠,百尺飞泉仿佛银河倾泻,令人感叹。此作构图与众不同,并未像惯常一样勾画水口,只是截取瀑布的一段,虽然无头无尾,却进一步突出了瀑布的壮阔雄伟,使无声的画面传达出声震千里的撼人气势。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此图仿佛为其诗的真实再现,亦是画家心接古人的通神之作。

《风雨归庄图》

《风雨归庄图》册页,纸本,设色,纵31.7厘米,横37.5厘米。图绘一人举伞,正沿着山路走回自己的家坐落在林间的茅屋。从树木摇摆的形状与落笔的方向、速度来看,风是和缓的,且雨势不大。和风细雨的画面或许是画家当时心境的流露。1946年,中国人民已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傅抱石即将在本年10月离开生活8年的重庆,回到南京,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相对战争期间而言,平静的生活与即将返回南京的现实情况无疑会使画家欣然快慰,“回家”的兴奋和期待在这个时候必然占据画家的内心世界。笔下出现“回家”的画面,应是画家对国家稳定与家庭温暖的美好向往。

关注工笔小强,后续更新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