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透露不愿进家长群的真相:不比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修养

来源 | 男孩派

(ID:boy666dj)


最近,在某综艺节目中,一直被人们视为模范爸爸的汪涵和观众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育儿经。


汪涵表示自己平时工作太忙,所以在疫情期间,他非常珍惜这段能够心无旁骛宅家陪娃的时光。



屏幕上那个温文尔雅的主持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却表现出非常严格的一面。


他不仅给5岁的小沐沐安排了英语、围棋、逻辑思维等课程,还要求小沐沐每天做30个仰卧起坐、20个俯卧撑和深蹲,以此来训练儿子的体能。



但严格之外,汪涵对于小沐沐的教育也表现出非常开明的特点。


和很多父母一样,汪涵也面临着作为家长的压力,那就是来自“别人家孩子”的比较。


为了逃避这种压力,他拒绝加入家长群,即使妻子多番催促也坚决不加。



此事一经媒体爆料,网友纷纷为汪涵点赞:


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别人家孩子”的年代,汪涵老师这种独特的教育观念真的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而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几乎个个都能不落俗套的把比娃这件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生下来比谁长得快,

读书的时候比成绩,

毕业之后比工作,

结婚之后比伴侣……


父母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比较扭曲变形了,不仅对孩子身心发展毫无益处,反而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1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徐凯文老师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把苦心酝酿许久的科研计划交给系领导,领导却告诉他,他的科研计划和一位老教授的想法有一些重合的内容,而且经过专家全面的比较和评估,系里最终还是选择了老教授的方案。


他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开始陷入深深的抑郁,甚至一度对那位压过自己一头的老教授产生过怨恨的心理。


后来,经过一系列心理方面的自我疗愈,徐凯文终于弄明白这件事情的发生竟然和童年时母亲说过的一句话有关。


一天放学后他迫不及待的跑回家里,把自己得到90分的卷子拿给母亲看,因为这次考试难度很大,90分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没想到母亲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90分吗?隔壁的XXX还考了95分呢!”


母亲的这句话,犹如一颗钉子,深深的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所以当领导无意间把他和那位老教授放在一起比较时,童年时留下的伤口又让她回忆起潜意识里那个曾经被母亲一句话伤害过的小孩。


他的母亲应该不会想到,自己无心的一句话,竟然给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留下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


作家刘墉曾说:


“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来比去阴影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体会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他们的内心就像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缺乏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机和活力。”


深以为然。


随便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之一。


因为这不仅容易伤害孩子脆弱的内心,而且很有可能让孩子的性格走向极端。


之前,一则发生在山东淄博的血案震惊全国。


初三学生马某回家时,被藏在单元楼门后的同班同学秦某连捅数刀,不治身亡。


而秦某的杀人动机令所有人震惊不已:杀了他,我就会是班里第一名了。


原来秦某一直是班里的第二名,他的父母总是喜欢将他与班级第一名马某进行比较,并经常责怪他为什么一直是第二名,为什么不能超过马某成为班级第一。


父母的攀比导致了秦某性格的扭曲,也把两个幸福的家庭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样血淋淋的事实,难道还不能让那些热衷于把孩子比来比去的父母们清醒吗?



2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别的小朋友都安安静静的坐着听老师讲课,而他连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她强忍住泪水,温柔地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在小学的家长会上,老师说她儿子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二,怀疑他智力有问题。


而她回家时却告诉儿子:


“老师说其实你并不笨,只要肯继续努力,一定能超过你的同桌。”



在中学的家长会上,老师表示她儿子和班里的尖子生相比,考上重点高中有些危险,她回去时却满怀喜悦地告诉孩子: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只要再加把劲儿,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老师通过比较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而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把这种被比较后的焦虑和愤怒转嫁到儿子身上,而是每一次都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孩子继续进步。


事实证明,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每一次家长会后,儿子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高考时,她的儿子竟然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这位母亲对儿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没有盲目的把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而是一直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试想,如果她每一次听到老师的抱怨后,回去总是指责儿子这里也不如同学,那里也不如同学。


她的儿子有很大的可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逐渐失去自信,同时也失去厚积薄发,超越自我的勇气。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枝独特的花朵,孩子成长有快慢,能力有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各自不同的习性和花期一样。”


你的孩子可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三岁就会背唐诗,但是他懂事善良,知道心疼大人的艰辛不易。


你的孩子可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多才多艺,但是他的篮球打的很好,身体倍棒性格开朗。


这世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他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一无是处。


家长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像法官一样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的优缺点评头品足,而是应该像园丁一样精心守护和等待每一朵鲜花的盛开。



3

很多父母喜欢把孩子进行比较,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激励他们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父母的唠叨不但没有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反而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使亲子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其实,想要真正激励孩子,父母完全可以采用更加明智的方法。


徐州一位父亲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差,三次考试分别只得到0分、7分和50分。


如果横向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儿子显然是一个标准的学渣,但这位父亲却从纵向的角度看到儿子每一次的进步。


为此,他还专门通过放烟花的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赞赏和鼓励。


最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地打压,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用欣赏和鼓励激发出孩子内心的驱动力。


朋友的孩子小乐英语成绩常常惨不忍睹,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学英语。


一次朋友被老师喊去训话,因为儿子是全班前10名中唯一一个连英语平均分都没有达到的学生。


回家后,他却满面春风地对儿子说:“哎呀呀,儿子你真厉害,英语只考了70分,居然能排到全班前10名。如果能再加把劲儿把英语成绩搞上去,那第1名的宝座不就非你莫属了吗?”


简单的一句话,一下子让垂头丧气的儿子又重新恢复自信,不久之后英语成绩就有了很大的起色。


与其整天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父母不如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


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虽然这次考试还是没能及格,但是比上次进步了不少,妈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努力学习的样子。


他的演讲确实很棒,你唱的歌也很动听,爸爸妈妈同样为你感到骄傲。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灵魂,身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是挖掘出孩子独特的潜质,而不是和别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