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科学思维

“只有当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思想的权利才有价值。”

——弗洛姆 《逃避自由》

一、什么是科学思维?

首先很重要一点,科学思维不该是从事科学、或者说理科生才需要的东西。它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基本素质。因为它会引领学生,使学生拥有持续获得知识的能力,并长成一个不被操控的成年人。

科学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思辨能力,延伸开来,它会让你更有逻辑,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科学是实用的,因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一个体系。”

人很多时候的直觉反应是不科学的,而这个改变一定要通过训练。这就是科学思维的训练。

没有科学思维的人只想要一个结论;

有科学思维的人关心事实真相,以及真相和结论是否有逻辑关系

比如说在生活中,孩子感冒了。“你感冒了啊?吃药没?”

从这个“感冒需不需要吃药”就可以说起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要思考的是:感冒好了(现象)和感冒药有效(结论)之间有没有确切的逻辑关系?

如果吃了一周感冒药,病就好了。这时,能得出结论说:感冒是药吃好的吗?未必,因为也许这一周不吃药,多喝点热水,感冒也会好。所以现象和看起来的结论之间未必是有逻辑关系的。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不要轻易下结论。

二、为什么科学思维很重要?

人人都讲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手机、电脑,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然而我们获得的信息,它和真相离得有多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利害关系,他(她)发出的言论和这紧密相关。你无法知道怒斥官场腐败问题的官员自身是否清廉,正如你无法知道号称白手起家的富商有没有其他力量加持。

甄别信息真伪,唯有靠我们自己的

思辨能力。

如何甄辨信息呢?

首先,你可以把外界的信息都仅仅当作只是“可供自己参考的信息”,结论得靠自己得出。这就是俗话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然,这就需要“科学思维”了。

没有科学思维的人第一反应:

相信!思考自己该如何反应?

有科学思维的人:怀疑,关心事实真相。站在中立的角度,首先肯定是怀疑的,然后是分析,如果事实=真相,那么再会想真相和结论有没有逻辑关系

这一点在信息获取日益简单的时代里,对孩子、对我们大人都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没有科学思维,人会越来越容易被操控。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微信里有人说有个邻居家孩子同校的孩子被拐跑了,大家快点转发帮忙找。配上一张图,是一个孩子的照片。


没有科学思维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转。等信息反转(现在信息经常反转不是吗?)时,再删。

有科学思维的人,会做:

第一,判断是不是真的。被拐的信息源是不是真的?这个照片是不是对的?

第二,判断转发朋友圈、刷屏这种事,对这件事是否有帮助?有时候是真的有帮助,比如网友的力量找回来走丢的小孩,也不是没有先例;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参与了一场网络闹剧。

现在强调国际教育的时候,有个词经常被提及,叫审辩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真的能做到这个,一定要有科学思维。而科学思维是可以被训练的。


科学思维让孩子持续拥有获得知识的能力

因为今天学的“知识”,很可能将来都是完全没用的!

三、如何用科学思维看待科学问题

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修正甚至颠覆之前的旧知识。

即使我们现在看起来毫无疑问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然而也只是“定律”,而不是“公理”。在未来的某时刻,它仍然有被打破的可能。

在我们求学的过程里,曾经花时间学过多少“知识”,又有多少“知识”至今还有用?可能今天孩子费尽心力学的某些“知识”、“技能”,未来分分钟都被机器人、人工智能取代了!

所以学生们需要培养科学思维,因为科学思维永远不会过时它会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它是一种“能力”。凭借这种“能力”,“知识”一直在迭代也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持续获得新知识,是个快速学习者、甚至是个旧知识的颠覆者。

实用吗?所以培养好科学思维,是可以用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