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两头是一老一少,而不是单方面付出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而从字形看“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孝道”已逐渐变化,这变化之中有好也有坏。

从刘庆邦先生的《燕子衔泥到梅家》简谈“孝”。

《燕子衔泥到梅家》讲述的是女主人公长兰的奶奶本应被自己的儿子所赡养,但这个老人却被自己拉扯大的儿子嫌弃,只愿让老人住院子里的塑料棚中。而长兰是被嫁出去的女儿,她从回家探亲的同庄二大娘口中知道这件事,在二大娘的劝阻下仍是坚持的去接奶奶,并且赡养着老人……这样一篇短篇小说,通过父亲与长兰的对比,将现在社会中的两种对待“孝”不同的做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现代对于孝的几种态度

孝道和世间万法一样,也是有条件的,有因有缘,有赖于父母和自己共同维系。可在历史慢慢推进,“孝”在人们的眼中发生了分歧,于是便有了不同的看法。

1.受之无愧的享乐主义

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习俗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和背道而驰,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不肖儿女还要父母反过来“孝敬”他们。

在这些不孝儿女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他们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他们把父母的苦难置之度外,把父母的恩义看做理所当然,由此而增长内心的麻木不仁。

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艰难痛苦和把一个弱小婴儿抚养长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没齿难忘”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抛弃。

如同《燕子衔泥到梅家》中长兰的父亲,不顾自己的母亲生养他,将他抚养长大,可他只因为自己母亲反对他娶木兰的后母,在长兰后母的“耳旁风”下,自己住着自家盖的两层楼房,却狠心在寒冬腊月中将自己的母亲弃至院子中的塑料大棚中,只给吃结了冰的稀饭和干硬的馍。

但在文中,并不是长兰家才有这种情况,如长兰在二大娘口中听见的村中某一户儿媳对婆婆不尊敬,儿子对于自己媳妇这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如二大娘村中退休的村主任,被自己的儿子儿媳嫌弃……由此可见,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中并不少见。

2.一味的追寻传统礼教

在某些老一辈眼中便有着“父要子死,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思想,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老一辈将自己的想法加之于自己的儿女身上。有的人在儿女年轻时只有生养之恩,并无抚育之情,可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他们对于儿女赡养他们仍不满足,甚至干涉儿女们自己的事情。

多加干涉儿女的事情这件事可以从《燕子衔泥到梅家》中一个小细节可以影射出,长兰的奶奶对于长兰的父亲再娶这件事情,尽管长兰的奶奶“姜的还是老的辣”对于长兰后母的不喜是正确的,长兰奶奶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是好心,且长兰父亲是一个不尊敬自己母亲的人。

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上,多的是为老不尊的人,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一生指手画脚,糟践儿女的金钱与感情。也有些儿女被灌输了“父要子死,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思想,他们拘束了自己一生的自由和幸福。

3.琴瑟和鸣的和谐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寻找琴瑟和鸣的处理方法,以有限的付出、以智慧,换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或物质补偿。即有付出而有回报的因果机制,如此可以确保良性发展。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任谁也会寒心。

所以善巧的维持平衡,父母子女的关系才能维持的长久,不要拘束于世俗礼教的教条,追求一味的付出,那可能会换来 一方变得理所当然的冷漠,以及自己的竹篮打水式的寒心,最终所导致的是抑郁与愤怒。

孝道是儿女奉养父母,力所能及实现父母的夙愿的具体行动和理想。每一个人都应对父母心存孝敬和敬畏,可反观现实又有多少人尽了自己的孝心呢?其实做有孝心的儿女并不难,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份孝心,如果有了这份孝心,不论大小它们在孝心的天秤上都是等值的,天下的父母都会真切地体会感知到,可以说确定做人的根本,检验一个人的品质优劣,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了。 在《燕子衔泥到梅家》这篇文中,长兰对自己的奶奶便是将“孝”彻底诠释。

二、如何对待“孝”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小孝父母,大孝国家,这就是忠孝双全,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百善孝为先,万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实乃贯穿每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和始终如一。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无异于行尸走肉,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那么什么是孝,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孝”。

1.如何看待“孝”

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孝”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儒家倡导“孝”,正是因为如此;“孝”同样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基本之一,没有家哪来的国,所以家是国立足之本;“孝”亦是建立一些礼仪制度的根本,有了“孝”才能更好的凝聚社会的力量,家庭和谐,社会安定。

“孝”是我们传承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从消极的一面去看,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而从古传至今的“孝”也染上些许封建思想。

将它的危害放大来讲,“孝”包含着不平等性,也就是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但当然,这种不平等,只是放大了来说,并不代表现实就是如此。

2.“孝”的断层

现如今孝道观念冷漠,是因为孝道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在传统孝道中,“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更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统治,这是一种极度的不平衡。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将“孝”运用的登峰造极。

到了近现代,自“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很不够,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使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而从这时候起,孝道就开始有了断层,也正是因为如此,“孝”就开始在人们心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夸大了孝的消极作用,削弱了孝的积极作用。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的血液里,就算曾经的人们因为它的坏将它摒弃,但现在的人们依然从满地狼藉中重拾“孝”的光辉。

3.如何对待“孝”

“孝”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事关是否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孝顺父母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首先要有耐心,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沟通,使父母不必为自己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其实古代的孝文化,是崇尚忠孝的,忠是对于一个国家,而孝是对于一个家庭。

对于孝,在现代孝顺父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毕竟父母是生养我们的长辈,父母的恩情是无法报答的。动物都知报恩,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仆,连动物都能做到如斯,而人却不全能做到孝。有的时候我常常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也许在时间的冲击中,变得专职,强横,不讲道理……但是父母的生育之恩,是从来都不会变化的,只是一个循环的开始到逐渐演变的结束。在对待父母的转变,或者已开始的霸道,我们要采取先应声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但这只是在对明知道父母是错的情况下。

父母有的时候,只是想我们更好,却忘了我们的真正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或者说出我们的认为的,好的事物,与父母好好沟通。父母和孩子,是需要彼此知道,了解沟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把愚孝变成过去,把彼此沟通,相互关怀,互相信赖。共同承担,学会分享。享受真诚。做新一代的孝顺典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做那种不忠不义的不肖子孙被人耻笑辱骂,那就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顺父母。

但是,孝顺父母并不是让我们一味地愚孝,而是应该和父母和谐相处。不再是单方面的付出,不管是父母的付出,还是儿女的付出,都需要两方面的平等。所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该尽全力去孝顺父母,而不是冷漠的去对待这份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