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戏评之桑丽华的艺术特色

“粽子糯米包,五月端阳到,扬州城,十二门,汜水关,六吊桥,瘦西湖内龙船摇。”一提到这《乔奶奶骂猫》,扬剧戏迷们脑海中都会立马出现一个人的身影---桑丽华。这出戏,早已成了扬剧经典,特别是“骂猫”一段,连贯的梳妆台加上几十句的快滚板,加上浓厚的扬剧唱腔韵味,让听众们是大饱耳福。扬剧老旦桑丽华,确实是扬剧界中一位不可多得的老旦。

我看过桑老师的很多戏,从一开始的《乔奶奶骂猫》,《狸猫换太子》,《珍珠塔》到后来的《花轿错》,《王宝钏》,《婆媳泪》,《五女拜寿》,《孟丽君》,再到近几年的《三娘教子》,《潼关恨》等等,数不胜数。她稳重的台风,加上浓厚的扬剧韵味,再有滑稽生动的表演,早已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关于她的“稳”

桑老师演老旦著称,《狸猫换太子》中的李后,《孟丽君》中的国太,《潼关恨》中的吴母,扮相大气,台上举止投足之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稳”劲。而这些深明大义,干练顽强的形象,都是她用“稳”健的台风来塑造的。她的动作,既不拘泥,又不张扬,正好在那个“点”上。俗话说“唱戏者疯”,疯于舞台上的人物塑造,很多演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些动作和表情容易过,而桑丽华对于这种“疯”劲,把握的非常准确,仍然疯中而不失稳。

关于她的“韵”

市扬版本《王宝钏》中的《探寒窑》一出戏中,桑丽华的扬剧韵味展现的非常出色。一开始的导板加大陆,到后面的梳妆台,汉调,老韵老腔,余音绕梁,清脆嘹亮,如莺深唱。《王婆骂鸡》这出戏,从头唱到尾,大开口,补缸调,剪剪花,梳妆台,堆字大陆等等,各种大调小曲,桑丽华一气呵成却不失韵味,可见唱功深厚,那种扬剧韵味早已融化在她的身体内,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时间,一从她嘴里唱出来的,绝对是正宗的扬剧味。

关于她的“滑”

桑丽华在塑造一些正面的人物时,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沉稳的形象。那么在塑造一些滑稽或者是反面的人物形象时,给我留下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滑”。如《三娘教子》中的大娘。一看到她出场的打扮,一听到她的念白,观众们都会忍俊不禁。纯正的扬州话,细腻的表情,滑稽的动作,在这出戏中是个很亮眼的看点,以至于在最后一场中,逗乐出观众的眼泪,令台下的观众捧腹大笑。再联想到以前演的一些“苦命”的老旦时,感觉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她的演技叫好。演什么是什么,从不千篇一律,正是她的“滑”所在。那个戏中的“乔奶奶”,和《九斤姑娘》中提着个刀要猫的“三叔婆”,早已深入人心。《珍珠塔》中的“姑妈”一角,也是桑丽华老师的代表性人物,其实早在学戏的时候,桑老师就开始演这个角色了。她一开始接到这个角色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又咨询了前辈和尊长,纵横分析理解了这个角色,把民间的姑母和资料中的姑母以及老师尊长们塑造的姑母,充分地搅均提练,多少次困惑,多少次琢磨,忽然开朗,终于塑造出一个成功的方朵花,久演不衰,轰动上海,博得了专家和戏迷的一致好评。当年昆剧院的老师李继静、李继平赞扬道:“活脱脱的一个小姑母,真是难得。”于是乎这个戏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盒带发行,长销不衰;2000年又录制成像带发行,更是畅销不衰,誉从中来。 由此可见,桑老师塑造人物的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学戏的时候,就开始如此认真了。

桑丽华,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扮相丽美,表演华丽。一唱一做,稳健,浓韵,滑稽多变。老旦中的佼佼者,扬剧中的一棵艺术树。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角色,几十年的舞台生涯,造就了一张老旦的“名牌”,看扬剧老旦,就去看桑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