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沿街商铺


疫情防控开启常态化模式,多数行业都会受到冲击,死扛不是办法,要想办法转型创新才会有机会。

好多行业都在苦苦支撑,还能撑多久?有个比较直观的判断方法,那就是要看各家底商是否能照常营业,因为底商大家平时都比较方便观察,就拿身边最熟悉的那片底商为例就好。



我们公司附近有一排底商,面积都不大,有小商店、宠物店、理发店、药店、盲人按摩、快递站、房产公司、花店、教育培训,水果店、菜店,临近底商还有两个幼儿园,一个公园。现在想来也是够齐全的,之前都没觉得,简直就像一个"小社会",也算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此时此刻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昔日华丽的沿街商铺都"穿上"了一层"盔甲",凡是玻璃门墙都加装上高高的木板墙或铁皮墙。作为中国人是很不理解的,有这个必要吗?但在美国很有必要,因为大家都吃过亏,在社会动荡时期沿街商铺最容易被砸、被盗抢。】


旧金山的沿街店铺 围上了围墙 以防被砸


我们看一看,数一数,这些沿街底商有哪些是开着门的,那些已经开门营业的店相比往日的人流量怎么样呢?在此,我们挑两个营业的稍作分析。


例如:

A,大门口第一家店是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开业状态,但是几乎没有客户上门,疫情影响下这个小区外人是进不去的。所以,开业就意味着不但要支付"店租"成本,还要背负员工的工资成本、水电成本。如果这家房地产经纪公司老板没有一定的实力周转,很难熬过行业的"冬天"。


B、挨着房地产公司不远的是一家药店,可能有人会说药店可是发财的好时候啊,其他行业是"危机",药店行业应该是"良机"才对啊,实则不然。疫情刚开始爆发的那几天,确实生意红火,口罩、消毒液、酒精、感冒药、抗生素、各种中药等等没几天货架都空了。但忙过了那几天也就消停了,因为货源也断了,生产厂家也没库存了。后来随着疫情好转,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有囤货,大家已经不恐慌了。


整个春天里,人们本着"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原则,度过了史上最长的"年假"。药店老板说,本来换季时候是药店生意最好的时候,结果冬天换成了春天、春天眼看又换到了夏天。大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人不出门、小孩不开学,往年流行的季节性疾病都躲过去了。以前药店至少3个人,现在1个人都不忙了。疫情期间最严的时候其他店都要勒令停业,药店却相反,不营业都不行。成本中店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店租不付不行,裁员更不行,这行专业性强,培养人不容易。


突如其来的疫情,仿佛就是一场"全民大考",各行各业都没有思想准备,考的就是"临场发挥能力"和独立运营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各个行业、各家公司的"底子"是否够"厚",基础是否够"牢",日常运营是否够"良"。



本次疫情之下,带有"基础病"的人最容易被病毒打倒,这点跟企业和行业发展类似。平时缺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前瞻思想,加上自身或体制臃肿尾大不掉,或体弱多病青黄不接,这种的企业或行业最先会被疫情带来的冲击击垮。


当然也有一些倒霉的企业,从高峰直落谷底,彻底退出市场。例如,某地一家大型KTV,刚刚投入大笔资金升级装修和设备,决定来年大干一场,结果业务无法开展,装修的工程款和购买的各种高端音响设备款都无法兑现。疫情的影响下,即使复工复产了,也不会有太多人去这种"密闭"的场所里聚会。


但与此同时,绝处逢生的企业也开始慢慢显现,并抓住机遇实现绝地反超。例如,某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疫情影响下,既然不会有人

"走进来"吃饭,但总归是要吃饭,何不"走出去"送饭呢?结果就是这家企业将饭店改成了"流水线",推出各种套餐,购置餐车,送餐到各个社区门口和人流密集处,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成了疫情期间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




过去(2017年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好多买房人都选择了最大限度的使用"杠杆",以至于市场上催生了好多高息的"首付贷"产品。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过度的依赖杠杆,导致负债率超高。无论家庭经营还是企业经营,其抗风险能力会大大减弱。如果平时积累的"家底儿"不够厚,很容易深陷困境,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

此时此刻的美国就特别明显,大街上出现了好多帐篷、好多流浪汉,原因无外乎企业倒闭了、失业了、破产了,一个月没有收入连房子都租不起了。

旧金山街头 好多流浪者帐篷


沿街商铺绝大多数都掌握在"小业主"手里,这些业主买房的目的就是为了"收租",自己不会去搞实体经营。另外这些商铺又有好多是通过各种渠道贷款购买的。高房价推高了高贷款,高贷款意味着支付更多利息,自然也就容易推高店租。 商户的最大成本往往是店租,如果不是暴利行业,在经济稍有动荡之时,最先关门的就是沿街商户。微利的商户平常年月也算过的去,经营不善导致换手率很高的商铺也比较常见,因为大家算来算去全给房主打工了,自己还不如去干点别的。


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推出减免税收,减少社保缴纳金额、减免各种杂费等等扶持政策。各大型商业地产运营商也纷纷响应号召,如万科、万达、龙湖、华润等在内的超过20余家房企纷纷下调租金、减免管理费、物业费等。但是这些利好,对沿街商户来说是很难受益的,因为沿街商户运营的成本中"店租"占绝对的"大头儿",个体房主不比那些大型运营商,房主也要靠店租养家糊口,减免店租是不好商议的。好在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都在倡导有序的复工复产。天无绝人之路,疫情过去了大家日子就都好过了。


疫情之下,除了等待行业"春天"早点到来之外,主要靠自力更生,主动出击,苦熬不是办法,转型、创新才会有机会。

关注"北京二手房交易专家",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欢迎"批、评、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