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绿皮书”《触不可及》:两个男人之间的温情还能这样演绎

在今年的第91届奥斯卡电影奖中,《绿皮书》荣膺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大奖,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曾在国内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在近几年好莱坞科幻大作大行其道的环境下,《绿皮书》反其道而行之,以上世纪60年代美国歧视黑色人种的社会背景为基调,用最平淡简单的叙事风格,向观众讲述了两个不同三观,不同世界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故事。

其实早在2011年,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讲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正如影片名称所言,触不可及是因为白人富翁菲利普和社会底层黑人德希斯Driss之间存在的社会等级差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富翁菲利普因跳伞时出了意外,导致全身瘫痪,脖子以下没有知觉,于是打算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当中,他却意外的选择了一位刚从监狱释放的混混。身边人都表示不解,但他给出的回答是:黑人德希斯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就是这么两个看似生活不可能存在交集的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却相处的十分融洽。

德希斯,一个为了领取失业金而四处索要面试拒签评语的社会底层混混,像是被上帝选中的天使一般,被富翁菲利普从贫民窟“解救”出来,自此,德希斯把这个上层社会的名流成功带跑偏了。他们一起在巴黎凌晨四点抽烟,一起听歌剧,一起玩滑翔伞。上层社会的高雅遇上了底层的解读,一切都不再高雅,而多了一些滑稽。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又老套的剧情,却演绎出了温情,真实,自然,感动。如果把这个情节放在国内,或许故事的走向会变成照顾者无微不至,承担一切委屈痛苦,尽显善者的大无畏情怀,被照顾者则倾囊相报,国人脑海里既定的善良故事常常是如此安排,突显一种超越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性。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超脱世俗的善良去感化众人。只有最贴近世俗,最贴近生活的细节。生与死不再是拿来催泪的噱头。在有限的生命里,他们宁愿追寻一种内心的随性,也不愿作为一个濒临死亡的可怜角色去乞讨帮助,这是对生命的敬意和尊重。

在电影后半部分,菲利普不想因为自己耽误德希斯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于是决定让德希斯回家,自己又回到了招聘护理的那一幕。

以至于后来那位始终按部就班,充满了粗心、牢骚和敷衍的看护,经常在遇到麻烦时以“他有病”三个字对待自己的雇主,这令菲利普走向了无奈的自暴自弃,似乎德希斯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只有在德希斯的面前,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做回真正的自己。

在整部影片中,人性的光辉得以大放异彩,两个不同阶级的朋友之间,相互的尊重使他们的生活开始趋于同化,刻板的生活仪式被打破。菲利普学会了抽烟、骂人和找乐子;德希斯也步入了自己一开始不懈的艺术殿堂。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在于:你给我所想要的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愿的认可与提携。

不同于《绿皮书》那么凸显的种族歧视背景下的故事,《触不可及》是将不同阶级间的碰撞演绎的深刻而又明了,一段跨越阶级的友谊,他们是把对方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没有左右对方的人格,却用自己世界的快乐感染了对方,也许这才是建立稳固情谊的必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