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铭文与度量衡(10)使用千年“银匜”与时代性的量,衡制

汇总的自东周春秋至元代的银匜,究其铭文,可以看到量,衡制体现方式。

1.东周春秋 洛阳金村银匜 ,国内最早的银器

东周时期,高3.7厘米,口径11厘米,通流宽9.8厘米,

器物通体都是用纯银打造,呈盆型器皿状,且周沿为椭瓢形,器物底部刻有“甘斿”二字。

2 春秋 秦公一号大墓

墓主 秦景公是秦第14代统治者,秦始皇赵政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错金银匜

3 战国 楚王银匜

迄今发现最早的银制器皿之一,建国前出土于安徽寿县,

高4.9厘米,口径12.5-11.8厘米,重100克。器体较薄,应是在模具中锤出。

在隱流下面腹部刻有“楚王室客为之”六字,外部底上刻有“室客十”三字,笔画纤细秀丽。

楚王为室客作器,楚器中首见。此匜较小,又为银制,形制更接近于瓢,是招待宾客宴饮时的酒器。

4 战国 鹰首银匜

战国时期


5 战国齐国 陵夫人银匜

战国晚期(齐土建时期,即公元前267一前221年)银匜,共三件,出土于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


一件,整体呈椭圆心形,口微侈,口沿一侧有流状柄,另一侧腹壁内弧,腹下部内折,平底。口沿和腹下部饰弦纹,流下外腹部竖刻‘’陵夫人”。器高4.5厘米,口径11.3~12厘米,底径3.6~6.6厘米,

《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这座墓中同时还出土了一枚印文为“音子”的私印,可知墓主是战国晚期齐国一位名叫“音子”的诸侯夫人,银匜是这位夫人的专用器,与直径37厘米的银盘配套用于盥洗。银匜上刻有使用者的名字,说明战国时期,高级贵族盥洗使用的银匜已经开始固定化、专一化。

6 西汉 西辛银匜

2001年山东青州西辛大墓出土的几件银器刻有铭文,其内容记的是银器的主人及其容量。银器主人邵平,是汉初齐哀王相召平。据史书记载,召平死亡的时间是在吕后八年,西辛大墓的年代应在这一年,即公元前180年。

银匜1件(B1:15)。仅残存流部及部分口沿。敞口,器壁较薄。流部呈梯形,流口起沿。另有一块残片,疑为该器底,有铭文

“鼍平,二又卅分”

银盘铭文的“一又卅分”和银匜的“二又卅分”皆是记重,分别为一又三十分之一镒和二又三十分之一镒,约合389.36克和766.16克。银匜平二分。

银器铭文反映的无疑是银器容量。

“分”义当为“半” 。银匜不同,重“二 又卅分”,“二又卅分”等于(15.7 克×48)+(15.7 克×24÷30),约合 766.16 克。

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 —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 李 零(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 授)

7西汉 窦氏银匜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窦氏银匜,银质,长流方折,平底,腹内下层及底浅刻动物纹,腹内中层及腹外为流云纹,此匜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兼有高度工艺价值。

通高12.5厘米,通长32.5厘米。重1.4公斤。1952年陕西省西安市青门村出土。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匜长流方折,平底。腹内下层和底部饰动物纹,腹内中层和腹外部饰流云纹。流下刻有铭文3行24字

西共窦氏银匜,容一斗七升,重五斤十四两。三年二月造。第五。”


8 西汉时期 南越王墓 银匜

匜和洗都是古代的的盥洗用具,一般匜和洗在洗手时配套使用。用匜盛水,从开口的一端流出,用洗在下面接水。南越王墓中出土铜匜16件,银匜一件,其中的一件有“蕃”字铭文,说明它们是南越国自制的。这一组铜匜大小套合,岁月久远,都锈蚀在一起。此外,还有铜洗,也是汉代用来盛水的器皿。


鎏金 铜匜


9 西汉 长流银匜

1968年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现藏河北省博物馆的“长流银匜”,由于前端的流既长且尖,应是对危重病人进行急救时,将药灌喉中、灌鼻中而使用,该银匜同样光素无纹。


10 西汉 银匜 江苏漣水三里墩西汉墓

银匜2件(6, 7号)。

形制相同,均已残破。椭圆形口,浅腹、凹底。流细窄如柄。器壁甚薄。口径8.1厘米。

11 其他汉代银匜


12 唐代 何家村 银匜

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匝

高9.4、口径20.4 、足径11.9㎝、流长8.5㎝。 重865克。内有墨书题记“廿一两”


鎏金鸳鸯鸿雁纹银匝

高9 .2厘米 口径20.2厘米 足径11.9厘米 重806克 主体用厚0 2厘米的银片锤打而成。墨书铭文“廿两”。

鎏金鸳鸯鸿雁纹银匝


13 辽代 银匜

14 元代 合肥市孔庙小南门窖藏 银匜

元代 高5.5厘米 口径18.2厘米 底径11.9厘米 口流长6.7厘米。

1955年在合肥市孔庙旧基出土安徽元代窖藏金银器小南门。

敛口,卷唇,圆形鼓腹,平底,长流下置云形支托。素面。伴随出土同类型器5件。

1955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小南门内距离原孔庙大成殿约3.5米的地方,一颗直径约0.45米的古槐树的树根底部发现一个用铜盘覆盖的陶瓮,后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保存十分完好的元代金银酒器。陶瓮内最下层是盖部与底部相叠放的银果盒,中间颠倒相错放置9个银壶,银壶之间的空隙处是用金蝶、金杯、银碟、银杯、银匜、银碗、银勺等体积较小的器物紧密填塞,最后是以银果盒的隔层内装着55双银筷子放在最上层,总计102件。瓮口用一个很大的铜盘紧密覆盖着,铜盘的底部和大树树根紧密结合。这批器物除银果盒表面堑刻有精美繁复的花纹之外,其他器物均光素无纹,表面隐约可见斑斑点点的细小锤谍痕迹,部分器物上刻有“章仲英造”“至顺癸酉”“庐州丁铺”的铭文,明确了这批器物是元文宗至顺四年(1333)庐州丁铺所造,制造者是名为章仲英的匠师。

15 元代三系银匜,浙江博物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