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世界很复杂在不同的阶段要给孩子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内容来源:原载于《未来教育家》2017年 5月刊

李希贵: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读者:

李校长,您好!我们是该让孩子早些认识到社会的阴暗面,还是该保护他们的不知情权?所有的普世价值的理论,都是能丰厚内心、沉淀而向上的,但社会上的黑暗面也非常多,不可避免。对于孩子们弱小的自我保护能力来说,我们该如何平衡告知和不告知,如何告知?

李希贵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也是许多家长甚至老师容易困惑的问题。要回答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具体的问题,其实还要回到教育的根本任务上。

我们知道,帮助每一位孩子认识世界,是教育的任务之一。由于他们的年龄带来的认知能力的局限,认知世界的过程应该在一个漫长的成长历程中展开,既需要循序渐进,也应该因材施教。既然是认识世界,当然包括这个世界的全貌,既有美好,也肯定有丑恶。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孩子什么样的年龄,即什么样的认知水平上,让他们对哪些丑恶有所认识。

在这方面,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给我们许多启示。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阅读的童话里,作者更多地给孩子们勾勒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善良、同情、互助、博爱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但是,好心的作者们也没有忘记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在给这个世界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接受、能够理解的情况下,添加一抹“灰色”,如《白雪公主》中的继母,《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等等。这样的“黑暗面”是孩子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判的。当然,成年人也完全可以给予鲜明的褒贬态度。

到小学的高年级甚至到初中低年级,这时候孩子阅读的主流应该是各类历险记。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生活半径大大拓展,对世界的认识已远远超出童年时期的家庭中心,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好奇心,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突飞猛进。相应地,这些作品里的坏人不再那么简单,他们变得难以辨别,不好对付。如《丁丁历险记》中的拉斯泰波波罗斯,表面身份是彬彬有礼的电影大亨,但逐渐就暴露出毒品贩子的真实身份;而《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则总是碰上一些看上去特别像“好人”的坏蛋,等等。

开始读中长篇小说的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认识世界的能力,这个时候,作者提供给他们的艺术世界气象万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物形象优劣难辨。如莫言老师所说,“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这样的世界,其实根本不可能用光明面和黑暗面切分,也不可能以好人和坏人划线。如何引导这个年龄的孩子辩证地认识这个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是最为要紧的。回避黑暗面或社会的复杂性,已经无能为力,怎么认识,如何看待,才是最为重要的。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第一,对孩子来说,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一个完整的世界,包括光明、黑暗,当然还有灰色,等等;第二,在孩子还没有到一定年龄,认知水平有限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早地把一些黑暗面摆到他面前,由于他无法理解,很容易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三,与前述相应的是,孩子的认知水平未到,即使一些超出特定年龄的“光明”的东西,他们同样接受不了。过早的功利性的说教适得其反,正是这个道理。

李希贵校长手稿

李希贵校长手稿

李希贵校长手稿

李希贵校长手稿

温馨提示:为帮助教育从业者节约时间,我们依托数年行业研究经验,推出2020年会员计划,具体如下:

本号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私信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