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汉武大帝》


我读《汉武大帝》

毛泽东恢宏诗词名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汉武帝已在伟人的心中和笔下,给抒发出来,谓之千古一帝。

月前临宛,被赠一书,名曰《汉武大帝》。执书在手,书名磅礴,醒目大气。翻阅扉页,一目了然,左下角有三竖行行书“刘凯先生雅正,秦俊,于二O一九年十二月”字样,先生的签名如行云流水,独自成体。

得之此书,细观整体,厚四公分左右,大开本,拈在手上,沉甸甸的,足有公斤重,又掀至尾码,六百多页,可称之为一部雄篇巨制,大作,历史大作乎!

回头再看正封面,一位千古帝王,气度非凡,龙颜金冠,蟒袍玉带,锦缎加身,可想而知,帝王将相也。从人物的举止形象上看,那正是接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群臣三叩九首之朝拜,帝王挥手致意叫“众卿平身”的皇宫铁律,从宫庭剧就可以意会到,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这应该是一种封建传统观念的存在,或者是一种骨子里的奴性使然。

幸得此书,我是下决心一口气读完的。想也是这么想,做也是这么做的。因为这是我仰慕已久,崇拜甚远的名人大作,虽然我没有什么信仰,属唯物主义者,但对于文学上的佼佼者,我是相当虔诚尊崇、顶礼膜拜的,像个道地的佛教徒,缘由是我也是个文学爱好者。

初识秦俊,得益于他的一次文学研讨会。我应邀参加,先生为人低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彰显平民本色。虽然文韬武略,学富五车,指点江山,帷幄在胸,但仍没有一点儿架子与傲气,高低等人都能谈得来,处得去。因此,在当今文坛,先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人皆晓之。

拿到《汉武大帝》,我像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圣水柳滴瓶,每一点滴下来,都是甘霖与雨露,让我汲取营养,浸润心智,滋长灵魂。始得此书,无甚空暇,未敢拜读。时隔两周,工作间隙,腾抽时间,挤捱空闲,我利用近十天时间,字斟句酌,圈圈点点,描描画画,摘摘抄抄,不管是成语短句,还是情景细描,我都是赤笔描绘,用心做了笔记的,可谓是用心之致,拜读大作诸篇章的。


仰慕人,倾情文。钻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狂奔,不其而然间,会被作家带进他的文字世界之中,不可自拨,好像自己已是书中人,字中音,画中形。文章布局合理,谋篇恢弘,堪称出其不意,独到创新,又地道接人气。无华丽词藻之点缀,无轻浮虚夸之描绘,无生死晦涩之文本,无钻窟打洞求吸睛,非常之平民之待见之作品。

小说叙述了武帝的前世、今生,一波三折,浮海钩陈。集野史与正史并居,集故事与笑料并存,集乡野僻壤与宏观大局相随,集民俗语言与乡土俚语并进,的确是民间百姓都能读懂的史实,历史名著。也是秦俊被媒体称之为民间叙事写历史的第一人,掌门人,当之无愧,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中的每一篇章,都是最早期的最美丽的散文语言名篇,却从不用一个成语,一句引用,纯粹是老百姓、民间的叙述方式,却是世代夸赞的美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的诗文,被称为童叟皆识、皆懂的诗歌,他被世代歌颂为从三岁小孩到八十岁老太都能看懂的诗文诗人,站在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上去看待,写诗为文,这是有多大的根基呀!俗话不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自古以来,人们都懂这个道理。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文章中提到,写文,不要写生死晦涩的语言,不要太频繁使用成语,尽可不要引用别人的现成东西,更不能大段引用,就是非引不可的话,也要把它变换成自己的语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用语,这是根本,也是基础。秦俊的《汉武大帝》,就是吸收了全方面的优秀观点,站在了民间的第一线,解读着历史的致高点,影响着所有受众群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以最低的姿态叙述历史的第一人,打破了之前写历史作品的所有条条框框,所有格局规模,这也是他不同于姚雪垠、二月河们的独到之处。

小说的开篇,设置悬念,有佛学的意味,更有戏说的味道。感觉这像讲故事,如民间道听途说,茶余饭后的笑料,甚至会使人联想到九十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戏说乾隆》的情景再现,更会让人臆想到在乡野、在村僻、在田埂、在沟渠……,人们忙碌的间隙里,讲故事,拍瞎话,甚至说评书,讲笑话,赶夜场的意味。

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递进上升之态势。犹如一幕唱剧,先有开场白,再有情节的发展变化,最后至结束要达到的一定高度。文章按时间发展,人物出场到时间的过渡,人物的浮沉,以致于到时间的流失和人物的消亡,这是大概的自然规律,包括帝王的一生、达官权贵的一生、普通百姓的一生,都不能迈过去的门槛,这是自然存在和事物发展的常规,无从打破。

小说的语言,非常活泛,非常平民,非常亲民。集方言,俗话,俚语与一书,每个篇章,每个片段,都不乏频频出现,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扎身事中之感,非常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接受程度,这是民间叙述历史的高招之见,独家描绘。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聊天闲侃中的“摩挲、一会半会儿、尿罐、胡扯八道、指天发誓、老乞婆、准信儿、腿肚子、哭丧着脸……”,哪一个不是南阳方言,哪一个不是村人俗话,哪一个不是百姓讲话的口语?像“没尾巴的鹰一一飘忽不定;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姜还是老的辣;顺杆子往上爬;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人不坏,男人不爱;好汉娶娼家;一句玩话,不必当真;吓得尿了一裤裆……”,太多的俗语、俚语的使用,让人读了亲切、自然,像聊天,像闲谈,像拉家常,你说,写到了人们的心坎上,还有谁会不喜爱他的理由呢?


小说在人物形象描写刻画上,寥寥数语,简洁明了,形象鲜明,生动具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彻儿的额宽颈长,眉突口阔,声音洪亮,是大器之相,彻儿才像个皇太子呢。”如:田玉亭老乞丐的出场“一身穿麻衣,脚蹬麻鞋,灰头灰脸的老乞丐匆匆忙忙赶了来。”比如,刘邦的第二夫人戚懿的入场描写“她中等身材,上身穿着一件粉红色的丝袄,下身系着一条蓝裙,发髻垂在耳边,整齐的刘海下面有两条黛色修眉,略高的鼻子旁,嵌着一双丹凤眼,非常明亮深透,一张微红的鹅蛋脸,不施粉黛却风情万种。”再如,姚定国献媚梁王刘武“恭喜王爷,王爷天庭饱满,地颏方圆,眉粗黑过目入鬓,此乃大贵之相,久后必当为天下之主。”又如,文中描写娡儿的美赞“小大姐龙颜凤颈,肌如莹雪,掌若红棉,背厚而圆,此乃大贵之相,日后必生贵子,母仪天下。”作家在每一位人物出场的时候,都是区区数语,就给人一个整体的立体形象,让人记忆犹深,流连忘返,非常抓心和印象深邃。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总体到个体,从全方面、多角度都可以看得出,作家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高测莫深,有掌握布局历史大作的硬势力与软势力并重,不愧为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描摩情节,刻化人物的名家,语言幽默诙谐,似拉家常、逗比、笑谈、闲聊的情致,融汇贯通到每个人的心中,成为奇谈,使人闻后,过耳不忘,反而成为笑谈的后继者。

作家有这种旷世达情的能力和博览群书的心智,与他本身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我在通读这部小说中,已深深体会到了作家海量的知识蕴藏和积累写作素材的源泉,与他的日下学习、努力是分不开的,成正比。从小说最大的戏份一一两相情感戏份之中可以让我读出了《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意味;从玉皇大帝的出场,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我读出了《西游记》的味道;从木偶作怪,神鬼幽灵,求仙问药、长生不老,我读出了《封神榜》与《聊斋志异》的境况;从一次次战争与和平,又一次次和平与战争,我读出了《三国演义》之中,战事的反复无常,血醒残酷与纷争不断;从儒家的争官、当官、为官之道,我读出了《儒林外史》的官宦名利场的得失,犹如戏说唱合一般,一会儿晴天碧日,一会儿就可风起云涌,变化无常;从郭解义士的行侠仗义上场及敢做敢为的形象,我读出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好汉,一个个嫉恶如仇,申张正义,打抱不平,救苦难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奋不顾身之创举。俗话说,不读一百本中外名著,你就不算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我想说,秦俊不是阅书无数,天文、地理、历史、风物、人文、医学、易经、佛道法……,他也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文学历史名著来。

写到这里,书也看完了,只想说大家就是大家,名作就是名作。十天日夜,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站立不是,坐卧不安。为的是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我推掉了一切应酬,告诫了所有家人,不要打扰与影响,我凝神聚目,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多方并举,钻心研读,终于读到后记尾声,一看六百多页码了。我也为自己庆幸,庆幸自己能够沉浸在历史的尘嚣中,穿越了一回,以前没有这种感觉,只是听人说过,这次总算亲身经历过一次,又重生了一次,以后再有人提到这些,我也会有谈资的。

掩卷闭目,无意中又看到了扉页上的那几行行书书法,不免内心感慨万千,浮想联翩,欲罢不能。最醒目、最耀眼的、最遒劲有力的,莫过于封面上《汉武大帝》的书名映入眼脸,闪射人眼,使人再次被招魂之历史的浮尘中,难能脱身,沦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