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在行動】返鄉創業青年,在農村土地上描繪致富藍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工返鄉創業、工商企業入鄉創業、大學生“創客”、農村能人在鄉創業風生水起,形成要素聚鄉、產業下鄉、人才入鄉、能人留鄉的良性互動局面,農村創業、創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返鄉的有為青年們把青春之樹紮根沃野,用汗水澆灌、耕耘自己的“綠水青山”,實現“金山銀山”的致富夢。

自己給自己幹,有錢掙幹勁足


4月10日,記者走進玉泉區小黑河鎮密密板村,一探返鄉青年種植櫻桃的秘密。大棚裡的83棵櫻桃樹鬱鬱蔥蔥,果實正在由青轉紅,溫度計準確標識大棚溫度,果樹根部由地膜覆蓋保溫保溼,灌溉設施一應俱全,果實長勢喜人。

返鄉青年蒯家元正在大棚裡忙碌著,他告訴記者他正在做的工作是給果樹“掐尖兒”,阻止樹葉梢頭野蠻生長,掐掉多餘枝葉可以保證果樹把營養集中到果實上面,提升產量和品質。

蒯家元之前接觸過果樹的大棚種植,返鄉後考慮到本地的地形氣候和土壤適合櫻桃生長,便和其他兩位青年合夥搞起了櫻桃種植。從前期果樹種植到後期成果採收,全年進行綜合管理,掛果以後20多天便可成熟。後期銷路主要是電商銷售、遊客採摘,還有一部分銷往精品水果店。

當記者問起為什麼想到返鄉創業的時候,作為合夥人之一的楊小明說:“我之前在市裡面給別人打工,但是工資不高,最後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多少。後來聽說有個同鄉朋友會種櫻桃,我們弟兄們就跟上一起幹,自己給自己幹,比打工自由,收入也可以。咱們區裡農牧和科技局經常派特派員過來,給我們做很多技術指導和政策諮詢,下一步,我們準備多種幾個棚,把規模擴大。”


農村天地,大有作為

記者又來到烏蘭巴圖村果蔬種植園區,樊小青,樊家鑫姐弟兩興奮地帶著記者去看她家的的草莓大棚。進入棚內,草莓顆顆紅潤飽滿,雖然長相平淡無奇,但是入嘴一嘗才發現內有乾坤,果肉清甜,汁多味美。

之前弟弟樊家鑫在外學廚師,姐姐樊小青學會計,畢業後一直在外面給別人打工,但是工作時間不自由,收入也一般,這讓他們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2014年開始,姐弟倆的種植產業依託背靠城郊的有利地形、良好的種植環境、乘著觀光旅遊的東風,沒想到效益還挺好。他們的爸爸媽媽閒時也過來幫幫忙,自己家人忙不轉的時候就僱傭周邊的村民,這樣一來,激發帶動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實現就業創收。

回想起最初的售賣經歷,他們笑了。兩人擺過地攤、去美通市場搞過批發……第一次售賣的時候都不會吆喝,站在原地十分尷尬。近幾年,產品自身過硬的品質慢慢獲得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逐漸打開並穩定了銷路。

樊小青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的草莓都是送貨上門,直接配送到小區門口或者客戶樓下,價格是比市場價格偏低一些,因為是咱們自己種出來的,所以也就沒有中間環節的差價,但是草莓的品質、口感、新鮮度絕對有保障。”


大棚裡的“稀罕物”

樊小青,樊家鑫姐弟兩今年一共種植了18個大棚,除了兩畝草莓外,他兩就在其他大棚裡種了點“稀罕物”,搞起了“試驗田”。

棚裡滿地綠油油的小青苗,乍一看和野草混在一起沒什麼特別之處,記者從他們口中瞭解到,這是一種中藥材,別名“小秦艽”,根入藥,具有祛風溼、退虛熱、止痛,主治關節炎、低熱、花入蒙藥,能清肺、止咳、解毒。

樊小青介紹,他們與上海的一家公司進行合作,公司前期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後期負責回收銷售,他們負責進行人工培育。完全模仿野生環境進行藥材的育苗和培育,今年一共試種了6畝,具體收益需要觀察後期培育效果,根據目前情況來看,他們有信心實現盈利。

青年返鄉創業,不僅可以緩解農村人才流失問題,帶動地區脫貧致富,同時也可以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為農業農村注入活力,積極發掘本土資源優勢,盤活當地閒置資源,同時也激發帶動更多剩餘勞動力就業創業,他們以勤勞的雙手為畫筆,在農村土地上描繪出自己的致富藍圖。(泉媒體記者:李建華 崔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