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遗作,史上最长电影,看完只有深深的无力……

去年金马奖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斩获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

这是绝对的创举,金马奖首次将最佳影片颁发给去世影人作品。

当胡波的妈妈上台代替儿子领取金马最佳剧情长片的荣誉时,今年的金马执委会主席李安,直接给了这位伤心的母亲一个拥抱。

这个温柔以待的瞬间,成了本届金马奖最温暖的时刻。

2017年9月3日,青年导演胡波在微博PO出长文,讲述自己在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之余所经历的人生际遇和感悟。

他说,“人年轻时挺好,什么都不信,等岁数大了,信什么都没用”。两个月后的10月12日,年仅29岁的胡波选择了离开这个让他难受的世界。

他在微博中提到的艺术片就是《大象席地而坐》,这是青年导演胡波的处女作,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这部电影时长4个半小时,注定将会是华语历史上最长的影片。但故事的时间线却只有短短一天。

通过大象,将四个不同地主人公都联系在了一起。在一天内,不停地向我们沉重且压抑地讲述着社会的阴暗面。


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我们见证了四个人物的生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

是的,胡波的电影里,每个人都很不快乐,其实最不快乐的是他。

这部片满满的都是他的个人意志和私人化的语言,但是这个世界上也真的就有很多人是这样抑郁、厌世,这个世界也真的就像这样残酷、黑暗,充满毁灭性。


一切从一个阴沉的早晨开始,在河北一个小地方,高中生韦布被家人呵斥,大爷老金从阳台改的房间醒来,混混于成跟好朋友的女人睡了,黄玲在家因厕所的卫生问题跟妈妈争执。

要把四条线的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困境脉络都拍清楚了,确实篇幅短不了。一直行进到一个小时左右,4个人的故事展开,细节逐渐铺陈,他们才彼此交织……

老人和男孩是住一栋楼的邻居,女孩是男孩的同学,男孩喜欢她,男人是男孩误伤的小恶霸的哥哥。

这四个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遭遇,有的人善,有的人恶,可要表达要呐喊的一样,生活,就是这么现实,社会,就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不要幻想。


睡了自己兄弟女人的于成眼睁睁看着兄弟跳楼,面对朋友的尸体,我并没有看出他的忏悔反而是冷漠和慌张。

韦布看到好友李同学被于帅欺负,于是上前解围却没想到失手将于帅推下楼梯后抢救无效致死。后来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李同学确实偷了于帅的手机。

被儿子儿媳要赶去养老院的老金,只有一条相依为命的狗,礼貌无言以对的驱赶却想用这只狗作为留下的理由,然而狗却死了……

黄玲,与教导主任之间发生了师生恋。教导主任怪她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烂醉麻木的母亲对女儿最关心的一句话是:别怀孕了。


这不是一部让人感觉“舒服”的电影,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糟糕的。

生活太糟糕了,他们不如意,一直憋闷于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他们沉迷在对生活的埋怨之中,却往往不自知,自己才是自身苦难的制造者,找不到自我纾解的途径,就走向了消极的了断,屈服于命运里的困境。

每个人都梦想逃离现在糟糕的生活,去往满洲里,那里有一只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聚焦于一类人的精神状态。

其实,电影探讨的还是那个恒久的问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电影让人联想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4个小时的时长,展现了一个压抑绝望、惶惶不安的时代。

不过遗憾的是,胡波将更大的篇幅停留在对情绪的积蓄和宣泄之上。


但对于情绪出口的处理上,大段的篇幅停留在描绘糟糕个体的幻灭与绝望里。

可能也是他自己的心里状态,看不到造成这些个体悲剧背后的原因,也找不到出口。

但总体而言,作为导演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让人印象深刻,相信电影里浓烈的情绪,会留在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心里。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绝望里,他们大多没有主观恶意,却阴差阳错被生活从四面八方击倒,满心都是无望与疲惫。


不过,最后胡波还是留下了一点希望,远方传来的大象嘹亮的叫声,没有让所有人黯淡收场。

这大概也是胡波对自己人生的解读。

这位导演,他只看见了无数这社会阴暗的一面,虽然知道希望在前方,可是等不到看见阳光了。

就像海子写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