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悲了!国产偶像选秀“秀”大于“选”,名为选秀实为综艺!

近几年,由于受到国外选秀节目的影响,我们也诞生了一系列的偶像养成系选秀节目。从《偶像练习生》到《创造营》再到《青春有你》,每年都会如期的出现在大荧幕上。

2020年首档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已经开播一段时间了,该节目通过物料中千奇百怪的人设,及各种迷惑行为吸引了一大波热度,一经播出就光速屠榜各大媒体平台。

然而,与国外选秀节目不同的是,国内选秀不是选手精彩的表现先出圈,而是节目中选手的瓜接连不断的霸屏。抄袭、离婚、小三、盗图等等各种黑历史应有尽有,并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年轻人是各大社交网站的活跃用户,他们的购买能力可能不够,但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网络数据,也就是流量,而流量恰好也是网络时代资本判断艺人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当路人听到“淡黄色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后,简直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部分人就会去了解并参与讨论,结果就不知不觉的贡献了热度。

在这个“流量时代”,我们在网络上做出的任何访问行为,都能够成为流量,只需要数秒钟的停留,便能为相关内容贡献了一份热度,更不用说在评论区的舌战群儒。

无论这些词条有多么的光怪陆离,总是有人会为此而买单。而选秀节目依然为这些平台带来了超高的热度与话题,给资本带来了大量的收益,为大众带来了吃不完的瓜。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只是选秀节目为了抓眼球的一种营销手段,观众也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但换一个角度想想,国内偶像市场不知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吃瓜第一、表演第二的这种离奇思路?

虽然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观众的审美是不断在变化和提高的,早已不再是“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大家开始需要满足更全面、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发现一个偶像的外形、性格、人生经历等等,也能成为他吸引人的要素。

这些要素可以总结成一个词“人设”,树立人设比提升专业水平容易得多,用一部分人设来填补艺术能力的空缺,节省了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样观众不仅仅关注了表演,也开始关注表演的人,为了这个人而欣赏他的表演。

偶像的价值更多是商业数据的“流量价值”,而非艺术价值,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人设”与“炒作”都是有保质期且容易被取代的,依靠热度带来短暂的流量,只能是昙花一现。

众所周知,“选秀”泛指选拔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而在偶像选秀中,就是要选出有颜值、有实力的人出道。将这些唱跳俱佳的选手汇集在一起,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经过大众的关注与投票,推选出几个受欢迎的人成团,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

从表面上看,这个定义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却大相径庭,越么努力越幸运,什么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把这些都抛之脑后了,随之而来的是把选手们以前的私生活、黑历史,作为了最大的亮点进行营销。

如今的选秀赛制都是投票制,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拼人气、拼氪金、拼后台,节目将争议事件推向热搜,而受到争议的学员就会因此受到大众的关注。

比如之前的杨超越,现在的虞书欣,争议越大热度越高,只要100个吃瓜群众中有一个人转粉并投票,那么其他学员就离出道的位置越来越远,所以相比较成团来说“人”更容易出圈。

偶像为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必须持续创造话题,这样便会陷入死循环。当他们没有办法制造话题、营造热度的时候,曝光度也会随之而减少。

而那些引来争议的选手,哪怕最终并没有成功出道,只要能够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就成功的达到目的了。

即使有些选手成功出道了,他们要么活跃于各类综艺节目或真人秀中,要么开始转型演戏,当然这是受音乐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否则只能败坏了路人缘。

这种情况如此以往,偶像产业就会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外界也会失去认可度。面对如今流量为王、热度为大的时代,从节目到观众,大家都被控制在这个怪圈当中无法打破,作为观众,即使我们再看不惯,也没有办法。

纵观以前的选秀节目,确实会为娱乐圈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时至今日,李宇春、张靓颖、张杰、华晨宇,他们既有能力又有作品,再回看近几年选秀出来的艺人,大多数除了人设与话题,最后都渐渐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

因此,国产选秀正是抓住了如今的造星方式以及流量变现的特点,极端化的运用到综艺里,最终导致整个节目“秀”大于“选”,名为选秀,实为综艺,失去了本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