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普及之文本第一回(四)

今天来给大家解析红楼梦文本第一回,在红楼梦的这些回目中我最喜欢就是这一回,开篇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脉路以玄幻神话形式开场,和西游记小说一样都是以石头来展开叙述,开篇以中国古代传说女娲补天弃石为用,顽石入凡尘,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这石头是随着神瑛侍者下凡变成了宝玉颈上的一个通灵宝玉,而因常日被神瑛侍者用水灌溉的绛株仙草也下凡变成了林黛玉以泪还其灌溉之恩。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乃文本第一回回目,作者用人物的名字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作隐语,就是说把真事隐去把假话留下来。小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要用心思去琢磨。文本第一回并未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以贾雨村靠着甄士隐的盘缠进京考取功名,而甄士隐本是一方小富人家很不幸的唯一幼女被拐然后家业又葬于一场大火,最后参透人生出家开始。女儿甄英莲(真应怜)的遭遇也为后面的故事打下伏笔。

其中第一回中那首好了歌已经说明了作者著书的目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世人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虽然这首歌看上去没有什么文采的打油诗,但是它却是小说中要表达的全意,简简单单却已经将万事看透。也是曹雪芹写作的初衷不仅为了警醒世人,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俗到极致者雅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

原文第一回还有一句话放在现在也不过时的经典语录:“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想想现在距那时已经几百年,人性依然未变,今之人亦如此。所以曹雪芹在第一回讲述了很多的关于人生、人性的阐述和看法这些都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笔,了解了第一回就已知故事的概要即将悲剧开始悲剧收场,从人生的大悲剧中去感怀感悟人性的真善与美,去寻找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