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雅艺术,千年流转的天籁之音

有人说,西方音乐的代表是交响乐,是刮到天际的狂风,将人的心灵也一同刮走;中国的音乐则是秋日从树上飘落的树叶,仅仅拨弄心灵的一根细弦,却同样动人心魄。

这是中国式的优雅。而古琴,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0 1

古琴的前世今生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传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中华古琴文化源远流长。

周朝时,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

《诗经》中有大量关于琴的文字记载,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琴师辈出,琴文化大为兴盛。

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曾向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琴艺高超)学琴,其在琴艺方面造诣颇深,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成为后世士人典范。

▲学琴师襄,孔子圣迹图

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东晋 顾恺之《斫琴图》局部,宋人摹本

唐朝时,斫琴工艺(即制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四川雷氏家族为斫琴名家,其制作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这一时期,琴被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局部

两宋期间,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诗人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及僧人夷中、义海都是当时著名琴人。

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为郭楚望,其代表作有《潇湘水云》《渔歌》等。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琴文化空前繁盛。

明清时期,从宫廷到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这一时期,涌现多个琴学流派,大量谱写琴曲、编著琴谱,古琴文化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

▲清《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故宫博物院藏

古琴虽然相对“小众”,但至今不绝,被视为高雅艺术。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弹奏

0 2

古琴的形与音

古琴的美深沉含蓄,通体深色的髹漆,无过多修饰,置于室内,不张扬却自有意境。

古琴有诸多形制,传到今天还有仲尼、伏羲、神农、落霞、连珠、蕉叶等十多种,形态和音色的些微差异,寄托着琴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最早的古琴,以桐木为料,根据凤凰身形斫制而成,缘自梧桐引凤之说。

▲唐,“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故宫博物院藏

古琴设计崇尚自然,琴身每一处设计都被赋予了深远的象征意义。

琴长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征一年365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底板是平的,象征地;岳山为高山,琴弦为流水;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初时,琴只有五弦,内合金、木、水、火、土,外合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为纪念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自此定下七弦的形制。

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人有物、有天地日月和八卦五行。古琴被赋予生命的灵性,一张琴,便是天地万物之缩影。

我们将古琴的形制看作天地万物的写照,这样做出的琴,音色竟也像来自于天地间,自然飘渺,如同天籁。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琴音色深沉,含蓄浑厚、余韵悠远,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北宋,“万壑松”琴,仲尼式,故宫博物院藏

《五知斋琴谱》中这样描述:“凡散声虚明嘹亮,如天地之宽广,风水澹荡。泛声脆美轻清,如蜂蝶之採花,蜻蜓之点水。按声简静坚实,如钟鼓之巍巍,山崖之磊磊。”

古琴的音色分为散音、泛音、按音三种。泛音清丽如天籁,散音浑厚像大地,按音丰富似人声。一器具三籁,天地人合一,和雅悠远。

▲明,“龙门风雨”琴,伏羲式,故宫博物院藏

0 3

古琴的格与道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位列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在古代文人眼里,琴不仅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还与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佛教禅宗思想相互契合,高雅至极。

▲清 王肇基《梦楼抚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好的精神伴侣。

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

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

▲元 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

王维独自静坐深山幽林之中,“弹琴复长啸”,携古琴与自然天地为友,何等畅快。

刘禹锡在陋室“调素琴,阅金经”,弹奏清雅的古琴,与文人雅士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红楼梦》中,黛玉以琴声诉心声,弹琴以解忧,给宝玉讲琴谱、论琴道,令人感慨。

▲87版《红楼梦》林黛玉抚琴

古琴的曲调清雅、淳美,声音静远、飘逸,既是先贤圣哲出尘不染、遗世独立的品格象征,也是高人雅士超世脱俗、寄情山水的精神依托。

孔子以琴教化人生,伯牙以琴得遇知音,苏东坡以琴体悟哲理,诸葛亮以琴智退司马,林黛玉以琴抒喻情怀......

古琴寄托了多少中国人的理想与情怀,成为中华“雅”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