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舌尖上的苏州——以美食话当年

中篇小说《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人们仿佛可以从作品中听到历史的足音,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作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要说这两者之间最大的相同点,那属讲美食无疑了。只不过《美食家》着眼于苏州这个地方的精致美食,《舌尖上的中国》则将注意力放大到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去。但偏偏都是讲究美食的两个巨作,不同的地方也是大了去了。

首先,对待美食的态度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将“民以食为天”这一宗旨践行得十分透彻。它讲地方特色美食,讲食材原料的生长环境,讲老百姓如何制作食物以及美食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将美食最大化。陆文夫在《美食家》中则对美食采取了不褒不贬的态度,而对“美食家”朱自治则是深恶痛绝,决心要令他学会自力更生的本事,而不是整日流连于各大名家饭馆,品评食味。

其次,人与美食之间的关系不同。

听闻作者陆文夫本人对“吃”这件事可是十分讲究的,或许也可由此看出,《美食家》不单单讲美食,而是注重美食与人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把吃这一过程美学化的“美食家”朱自治仿佛已将人世杂念抛却,就连后来与孔碧霞的结合也是吃的缘故。“我”即高小庭则对朱自治的这种享乐行为感到厌恶。所以《美食家》中人与美食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相比之下,《舌尖上的中国》中对此关系的阐述便清晰明了多了。它将人与美食之间的关系给予最大的简单化,食物是人的生存必备品,如何获得以及如何制作甚至于如何做出拥有最美味道的食物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再次,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美好品食生活,《美食家》则处于新中国的过渡时期,生活环境相对简朴。所以作者所要体现的是革命与味觉的奇妙辩证,嗜好美味的天性遭到革命、政治、文化观念的收编与规训,其实质是对身体本身的贬抑,而对于身体自然感觉的强调,正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前奏。

《美食家》中也塑造了许多“好吃者”形象。比如,阿二的爸爸就是一个喜欢美食的人。比起朱自冶那种穷奢极欲的追逐食品的色味表象,阿二父亲的“吃”却在食品的品尝中,获得一种丰衣足食、闲适安然的生活情味。一份难得的卤菜、一块风味独具的臭豆腐干再加上一杯味道醇厚的黄酒,就让一位好吃的老伯“吱吱咂咂地”满足于平淡庸常的世俗生活。

相对于《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主调实在安谧得多。《美食家》以戏谑、幽默的笔调讲述了特定年代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的变迁,讲述当年由于美食而引发的一幕幕悲喜剧。而绝不仅仅是谈论美食之美味,讲究的是美食背后的社会思想、时代主题。然而说起这一点,我又以为《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如此宗旨,只不过是时代不同、主题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