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财新”点赞和致敬,然后呢?

近日,作为媒体的《财新周刊》和《财新网》(以下简称财新),却屡屡“上头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财新》的报道和之后的事儿。

2月21日,《财新》发了篇报道,称武汉养老院有11位老人死于疑似新冠肺炎,这些老人的死因都是因为反复发烧最后呼吸衰竭而死。随后,官微《武汉发布》就发了辟谣声明,还表示“疫情期间造谣传谣,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财新》却不声不响,没有正面回应,于2月24日发了题为《独家|两月来,华南海鲜市场附近福利院发生连续死亡》的报道。

这一次,《财新》将11名死亡老人的名单列了出来:有姓名、有性别、有基础疾病、有死亡原因、有死亡时间。一项一项,列的非常清楚,并整成了一个表格。报道还从死亡密集发生,感染源头待查明、养老机构怎么防控疫情等,多方面记录了整个过程,所有时间都非常清晰,所有数字都详实在列。我不知《武汉发布》作何感想,但作为一名媒体人,同时也作为一名普通受众,我无疑更加相信《财新》的报道。这就是新闻的真谛:用事实说话!

当我们以为《财新》的“重磅”仅此而已的时候,《财新》却给了我们新的猛料。疫情发生以来,网上对媒体的臧否议题不少,但是关于疫情事实真相的挖掘,始终没有多少进展。2月27日,《财新》发表了题为《独家|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溯源:警报是何时拉响的》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用详实的采访、清晰的数据、犀利的提问以及被访者的明确回答,为我们回顾了一次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的始末,让急于得知真相的受众获得了之前不知道的很多信息,瞬间引爆了舆论场。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读了这两则新闻报道,我想把这句媒体用了无数次的话再次送给《财新》。因为无论是福利院老人死亡的报道,还是对于新冠病毒基因检测的新闻,都是很多媒体没有挖掘到的新闻,或者说是想做而没有做到的新闻。

当然,更重要的是给《财新》点了赞,致了敬,然后呢?

事实,是媒体人的护身符。媒体人的勇气、智慧、判断、思想、良知、权力都来源于它。因为这两篇重磅报道,《财新》在朋友圈刷屏了,不少网友纷纷订阅和求购《财新周刊》,纸质《财新周刊》卖到脱销,预售排到了好几个月以后,在淘宝网上零售价30元的杂志被炒到了80多元……在纸媒走向衰落甚至衰亡的今天,这就是一个善于挖掘真相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这就是受众对敢于发布独家新闻、不人云亦云的媒体的信任度。

与《财新》善于挖掘独家新闻相比,我倒是希望有更多媒体能够像《财新》的同行那样敢于触碰真相,善于挖掘新闻,如此一来,新闻就会丰富多彩,整个舆论环境也能够有所改变。说真话的社会,灾难会少很多。当然,我们需要赞美式的新闻来凝聚信心,我们也需要批评性报道反思国家治理当中的得失。这次疫情不仅让经济受到了影响,更让成千上万普通人受难或死亡,如果新闻报道不触及灾难由何而来,那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从灾难中学到任何东西。

在2020年突发的这场瘟疫灾难中,很多人都关心新冠病毒为什么没有控制住。看了“警报是何时拉响的”这篇报道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强烈的重击,真的,气到想脱口骂街!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去年12月底之前就有不少于9名不明肺炎病例的样本被从武汉各医院采集,多家机构的基因测序显示病原体是一种类SARS冠状病毒,这些检测结果也陆续回馈医院并上报给了卫健委和疾控系统。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卫健委的“3号文”禁令。

联想到被称为“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在去年12月底那个人们还不知道新冠肺炎为何物、危害性有多大的时候,他和另外7名医生传发的“X医院已有多例SARS确诊病例”的信息,如果当时武汉方面没有把他们的信息当成谣言,如果多家机构的基因测序上报后能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当时到武汉的首批专家组能够早点得出“人传人”的结论,如果武汉封城可以早上哪怕一周时间,新冠肺炎的传播也许就不会像当下这么严重。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虽然还未结束,但在党中央的正确指挥下,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在这种好的防控形势下,我们对疫情蔓延的经验教训,应该是时候进行认真梳理总结了。比如,我们这次能够快速地把疫情防控住,得益于什么?我们这次能够快速地派出数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和湖北,得益于什么?我们这次对重点疫区湖北的多个地级市实行多省分片包干帮扶,又得益于什么?再比如,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应对能力、责任担当、物资保障、基层组织、应急管理、健康产业、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经济布局、乡村建设、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等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深刻反思。不过,思考也好,反思也罢,都需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上,唯有如此,才能把坏事变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