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从五折年薪开始。地产人,这或许就是你的故事

本文几乎虚构,毋需对号入座



晚上|10:23,手机响了。

老曼发来信息:“兄弟,我刚下班,实在不好意思,到现在才回你消息。”

老曼,怼君很好的朋友。

跟很多地产人一样,午夜回家、深夜加班都是常态。

特别是三四月份,全年最忙碌、最紧张的月份。

随着各家年报年报发布,等着他的,是没日没夜的工作、没完没了的负面信息。

老曼每天不仅要写不下三篇各种口径的通稿,还要修改无数篇媒体或自媒体供稿。但没想到的是,等着他的——还有即将五折的年薪。

……


1st 人生,若只如初见


老曼,70后,他喜欢称呼自己“80前”,顶级名校毕业,在地产行业干了近20年,一直负责集团品牌、行政等事务。

闲时的他喜欢养养花草,偶时寄情笔墨,

不少优质的标签,让猎头几乎每天都会给他推其他公司的高管岗位。

每当此时,他会找怼君交流,问问意见。


不知不觉,曾意气风发的少年,步入了中年,岁月在他日渐松弛的脸上,勾勒出了痕迹。

2018年,老曼只身来到深圳。

有人表示不理解,有人冷嘲热讽,说他是党争失利后不得不另寻他枝;也有人说他是无路可走,生活所迫。但没人知道,老曼背井离乡,抛家弃子去深圳,不但没有太多犹豫,反而有些兴奋和期待。

深圳,一座年轻的城市,无数年轻人追逐着梦想和青春,对地产人而言,它也是一片除了北京上海外的不可多得沃土,这里孵化了不少优秀的地产总部,像万科、恒大等,头部企业给予了优秀年轻者最高能的职业平台。


这里几乎没有寒冬,以至大街上一年四季都是匆匆忙忙的人群,快节奏让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用奔跑替代行走。

“来了都是深圳人”。老曼也被这座城市的基因感染,努力,拼搏,奋斗。

7位数的年薪,是他想找回青春以外,来到这座城市的另一个理由。

还记得,收到公司OFFER的第二天,他只整理了一箱春夏的衣服,订了张头等舱机票就出发了。

这张有点小贵的头等舱,是他梦想“第二春”的开端。


曾在几家地产企业都深得领导肯定,无论在经验,还是资源上,老曼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心里非常清楚,以目前这家企业的土储和走势,不久后,必能冲进20强。


大家知道,对于老曼这种“老炮”,要在一家房企担任高管并不难,要见证一家企业的飞速成长,才是职场履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就在那一年,这家公司挺进了40强。




2nd 人生,不过磨刀霍霍


就在宝安穿梭的日与夜,老曼很努力,也很谨慎。这里没有什么老同事,也没有大领导撑腰。

每一家成长型公司都有一群发条人似的员工,很少有周末,也没有日夜。

老板来自南方沿海城市,口音厚重的他很难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完一整句话。

这是老曼无法改变的,所以他每次都努力认真用心的,去琢(FAN)磨(YI)老板想表达的意思。

这个公司有任人唯亲的传统,以及严重的家族化,这些让老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根本不知道,身边的某个同事,或者他怒目呵斥的无能下属,其实是老板的谁,也可能是太子格格的谁。


他很清楚,这种抱怨本身毫无意义,因为努力和出身相比——不,他们不配相比。

老曼也对这个沿海城市出身的企业和老板们,有了新的认知:

普通话口音大多一言难尽。

闷声发大财,以为是家傻白甜公司,一查原来是个地产帝国。

家族化问题十分严重,董事局十个人有八个是儿子女儿和亲戚,两个是管家。

子公司和供应商大多是裙带关系,稍有不慎就动了谁的奶酪。

不放权:职业经理人患得患失,据说,SZ某家很爱炒股的圈内企业,一张3K的发票都要董事长签字。


老曼渐渐总结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万事多请示,诸事都汇报,大事不多嘴,小事不掺合。

在敏感环节上,比如继续沿用前任的供应商,

用人上也尽量避嫌不招熟人,

六个月后,他熬过了试用期。

老曼反复给自己洗脑,“这是一家极为优秀的企业,大湾区土储量大,优秀的资本玩家,负债率又控制的极好,老板的眼光和能力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当然,他也把这个认识“安利”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怼君。

2019年,公司获得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公司股价到达历史性的高点,大湾区城市更新项目让企业的未来显得无比光明。

公司还从头部企业重金挖了几名高管,这让老曼很兴奋。


顶级职业经理人的加入,或许意味着老板愿意更多的放权,这或许是全面开展职业化管理的信号。

老曼希望自己干的更好一点,即使品牌的活很难量化考核,但适当的存在感还是要刷的,不然老板如何认识到品牌存在的必要性呢?

2019年,记得那是一个雨夜。

老板和老曼深聊了一次,希望他未来承担更多的工作,不仅仅是地产方面,集团整体的品牌,以及非地产领域的品牌一起负责做起来。


老曼当即答应,或许在职业化的路上,老板加工作量就是一种能力的肯定。

可想而知,这一年,老曼非常非常忙,全国到处飞,把自己飞成了白金卡用户。


2019年末,企业卡进了30强。

也就在年末,老板的口音越来越重,以致于老曼的工作每次都踩不到点,老板似乎对他也越来越不耐烦了。

老曼心里很清楚,在这个家族化企业,他的职级,一般干不过2年,而再过半年,他就算创造历史了。


为了创造这个“历史”,他依然谨言慎行,依然从不拒绝老板,他相信自己终有一日,能彻底听懂老板的那口方言。

2020年第一季度,品牌人的第一场硬仗——年报发布登场。


驰骋沙场多年,这对老曼并不陌生,这是每年的固定动作,也是一年压力最大的时刻。


包装完美的报表,总会有投资人或者媒体提出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为了避坑,老曼一直跟资本部的同事,还有同行反复请教着。

稍微舒一口气的是,公司业绩很不错:2019年全年权益销售额接近1000亿元,超额完成目标。归母核心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全国总土储近万亿,城市更新项目更是4000亿的货值,标普、惠誉等纷纷调高了评级。

虽然外界也对公司发展过于本土化、家族化等方面存诸多质疑,但是数据方面市场信心十足,毕竟押注大湾区,总是错不了。业绩上省心,加上老曼自己“朋友圈”的力量,大众范围基本没什么负面新闻。

2020年,开年就遇上疫情,但公司的销售目标同比2019年提高20%,足以窥见老板的信心。老曼多年的房企经历让自己庆幸选择了一家可以托付长远职业生涯的好公司。


即使公司内部有种种不妥,领导的难伺候,可至少在迅猛发展啊。


20强就在眼前,职场的又一巅峰就在眼前。

年报后,老曼缓了缓神,打算泡一杯茶,放空一下自我。

意外,总在不经意之间到来,公司忽然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可能要降薪近五成。



3rd 人生,学会面对真相


降薪?还要降五成?

TMD,绝不可能,老曼爆粗口,硬怼“谣言”。

疫情之下,很多受冲击的行业裁员降薪这都能理解,但这家公司业绩这么亮眼,资产负债率连80%都不到,财务状况还是很健康的啊。


再同比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不但销售平稳,顺利了进入了百强房企30强,排名还非常靠前,没理由腰斩降薪啊!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百思不得其解,老曼找了老板。希望从老板那,得到对他怒怼谣言的肯定。

但老板却用那蹩脚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异常暧昧的说什么同甘共苦,什么市场艰难,什么公司压力大,其实真正能听清楚的字,也就十几个。

年报上的斐然,去哪了呢?

与此同时,猎头朋友告诉老曼,他分管的岗位被放了出来。

老曼有点不知所措,难道他难逃2年被OUT的极限命运么?

手下也开始越来越不听话了,从各种渠道老曼听说大家对他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揣摩圣意的领悟能力,极度不爽。

只是作为领导的他还不能把心态搞崩,或许老板是找个人替他减少工作量?

自我安慰也许是此刻唯一的、最好的处理方式。

凌晨|03:38

老曼还有两篇稿件没有处理完毕。

不知不觉,黑咖啡成了老曼最好的伴侣,Lebao的香水也帮着他略微解了一些困乏。虽然大脑接近掏空。

想着公司那么多总裁、副总裁,只要不和老板同姓的,其实都只是两年内有效期的过客,而已。

此时,手机推送了几家大湾区房企大裁员的消息。

老曼把手机翻个身盖下,喝了口黑咖,继续开始写通稿“2020年公司权益销售目标在2019年基础上增长20%,这个目标,不远,不 ……”

人生最难得的快乐,不是有福同享,而是有难同当。

见到这么多同行者中途被强行下车,老曼决定再熬一熬,或许,抽空找个地方喝一杯酒自己就没事了。


正所谓,一曲新词酒一杯,挺一挺,就能创造历史记录了。

人生,不过是过客匆匆,匆匆过客。


(故事也许纯属虚构……地产人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