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医养大热,保险也要上车啦!

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超过42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2900万80岁以上老人,合计占到总老年人口的30%。所以,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医疗和照护需求,融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社区和机构应运而生,并成为养老产业的重要部分。

今天,嘴嘴就带大家认识下“医养结合”,顺便说说它和保险的那些事儿~

医养结合类型的养老院与普通养老院相比,更加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长期照护,在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中,它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一: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

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养老机构养老,及时高效的医疗保障是最基本的刚性需求,医养结合的模式打破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孤立,有效实现了医养对接,让更多的老年人可以就近获得公共卫生服务,从而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二、24小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

目前,我国具备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和机构大部分都具有专业的执业资质,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医师和护士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生活,每天不定时到老人房间了解身心状态及饮食等情况,满足老人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康复服务,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三、构建多方共赢的局面

医养结合是在未富先老的养老压力下的一剂良方,以医疗为核心的医养模式可全方位满足失能、半失能及患病老人的各项需求,为老年人提供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打破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割裂状态,实现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减轻老人及其子女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构建老人、子女、医院、机构等多赢局面。

简单来说,这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 的养老模式整合了医疗养老资源,还在医疗保障方面更细化,不仅注重医疗,更看重养护。及时地提供医疗服务、更科学地管理慢性病、满足失能和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让老人的晚年健康生活更有质量。

目前,虽然医养结合已成为热度高涨的全民养老新方式,但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其配套政策和产品服务并不完善,深度老龄化释放出来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生活照料、金融服务、医护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存在着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等状况。以金融服务为例虽然我国的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失能、高龄老人或疾病伤残人士的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探索时期,市场上以护理和失能为保障条件的健康险产品也比较少见。

那么没有这些完善的金融产品服务,就真的不可以么?

还真不可以,长期护理保险是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被照护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健康保险是从支付端来缓解个人及家庭养老压力的一种方式。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完善养老体系中的医疗、养护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可以支撑起医疗、照护需求的财力问题,

随着养老金替代率的不断下降,养老金不能足够覆盖老年生活已经成为共识。

2018年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报告》中的数据也可佐证这一观点,数据指出:约有78%受访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已经占据了退休后收入的一半,更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指出此比例已达80%以上;而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发展,75岁以后医疗支出将会占据退休收入更大的比例,再加上日常开支,只怕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入不敷出。

虽然老人的医疗保险可以帮助承担一部分,但医疗保险的报销也是有条件和起付线的,住院费用可以走医保,护理、康养等服务却不包含在报销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充足的养老财富储备,当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行为能力都成为问题时,个人及家庭将不得不接受负债维持养老。

我们也可以邻国日本为例:日本在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初期,只是考虑了提供养老服务,而轻视了预防老年期疾病,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体系虽已建成,但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养护不但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政压力,更使老人的生活品质急剧下降,给家庭带来了更多压力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