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深夜发文谈母亲: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声“爸妈”能有回应

01

今日,微博上有一条感人至深的热搜视频。

45岁的杜永华是四川南充人,2018年8月,他的母亲被查出患有老年痴呆,伴有三级高血压、脑梗。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把母亲带到了重庆,带着母亲去上班。

杜永华对母亲照顾得很细致,外面餐馆的米饭太硬,杜永华就每天会蒸好米饭带在身边给母亲喂着吃。

有一次,他带母亲出门时,无意中给了母亲一棍木棍,母亲拿起棍子就打他。

从那以后,杜永华带母亲出门,不再牵着母亲,而是给母亲一根小棍子,他走前面,母亲跟在后面,拿棍子赶着他走。

杜永华觉得这唤起了母亲小时候打自己的回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母亲意识渐渐恢复,能认清他是谁了。

刚开始,杜永华的母亲控制不好力度,会把他打得很痛,但他从来不生气,笑眯眯地任由母亲打。


在视频里,杜永华母亲吃饭的时候,用手里的筷子打他,杜永华一边挨打,一边高兴地笑。

有人问他,被挨打了怎么还那么高兴,他笑着说:“这个年纪还能被母亲打,还不高兴啊?”

视频的最后,杜永华让母亲亲亲他,他母亲轻轻地在他脸上亲了亲。

这份母子情,让人羡慕、感动。

年轻的时候,我们为了生活忙碌奔波,无暇顾及父母,等我们生活和工作慢慢走上正轨,已是人到中年。

而父母一年年衰老,这时,还能有父母在身边,哪怕她会打,会骂,那也是幸福的!

不久前,还有这样一对母女。

107岁的妈妈在邻居的邀请下去参加喜宴,酒席开宴前,桌上放着一碟喜糖,老人拿了一颗糖放进口袋里。

回到家后,老人从口袋里掏出糖,递给自己84岁的大女儿,84岁的女儿从母亲手上接过糖时,笑得像个孩子。


无论儿女多大年纪,在母亲的心里都是孩子。而儿女无论年纪多大,只要母亲在,就可以做一个孩子。

糖随时都可以吃到,但耄耋之年还能吃到母亲给的糖,得到母亲的疼爱,那份幸福是无价之宝都换不来的。

有父母疼的孩子是幸福的。人到中年,还有父母在身边更是大大的幸福。

只要父母在,就有家可回;只要父母在,就有人给我们托底;只要父母在,累了,苦了,有可以歇息的港湾;只要父母在,心是笃定的......


02


老舍先生说: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12月15日深夜,61岁的冯小刚转发了网友的一条微博,配文说:

“怎么样才能接受离别呢?


我母亲患脑血栓在床上躺了十六年,我们早就按她的心愿给她准备了后事,但当她已经耗尽了活着的体力和生的欲望的时候,当她离开我们的时候,我还是难以接受。


娘在家就在,娘没了我就是孤儿了。

冯小刚的这番话,戳中了很多网友的泪点。

冯小刚的母亲去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从苦难中解脱了。

即便如此,哪怕母亲已经离世多年,再提起母亲,冯小刚还是无法接受。

有一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一旦离世,心就空了一角,再漫长的时间也无法淡化那哀痛。

今年,胡歌在生日那天的最后一分钟,发了一篇长文悼念母亲,他说:

连续一周,总是梦见你。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不是日有所思,不知你来梦里见我,要翻过多少座山,趟过多少条河。如果很远,很辛苦,就别来了吧,我知道这个日子对你很重要。


放心吧,我吃了蛋糕,吃了面,还收到了许多的祝福。回吧,我一切都好,回吧,我不会忘记,你在梦里的叮嘱。


字里行间都是对母亲的思念,看得人想哭。

事业再成功,失去了母亲,没了最想分享的人,喜悦终归带着遗憾。失去了父母,家还是原来的家,却又不再是原来的家。

发小说,以前每次回娘家,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她和孩子爱吃的菜,早早地坐在大门口迎接她们。

母亲去世不久后,她回娘家,像往常一样,一进门,一句“妈,我回来啦!”脱口而出,却再也听不到那声带着欢喜,带着宠溺的“哎”,那一刻她内心一片荒凉。

有个网友说: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看见的那半盒牛奶、窗台上那随风摇曳的绿萝、那放在床上折叠整齐的被子、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在说有些人再也见不到,摸不着了。

03


知乎上有一个点击率很高的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老了?”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当父母离开自己的时候。

随着年纪的增长,看了很多,也亲身经历了很多离别,但唯有父母,离别的场面是想也不敢想的!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高亚麟和焦俊艳讨论到父母时说的那样:“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没了,你将直面死亡。”

这句话出自《百年孤独》,原话是: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可惜,这些道理总是要人到中年才理解!

作家毕淑敏说:“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有一位朋友在北漂,她年迈的父亲和弟弟在老家生活,父亲的身体不好,她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去和父亲聊几句。

但她每次看到弟弟的电话都会紧张、恐惧,因为她怕,怕弟弟会给她报噩耗。

但是,噩耗还是传来了。年初的时候,她父亲突发心梗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痛里,伴随着悲痛的还有自责和内疚,她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多回家看看?为什么不带父亲去见见他最怀念的战友?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把父亲接到身边尽尽孝......

作家毕淑敏还曾说过:“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这世上有些爱可以重来,有些人可以等待,但对父母缺失的爱是无法弥补的。

《论语》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父母一年年在衰老,我们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当面喊一声“爸”“妈”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尽孝要趁早,千万别切身体会什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心妤心语 一个生活在北方放人南方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