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从-经验(1)

我们喜欢把自己定义为“我是一个××样的人”,当人不断给自己植入这种暗示的时候,就会陷入僵化固着,限制个人的发展。当然潜意识让你这么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当你不断如此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你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仿佛能够隐身于某种更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找到了归属感和不改变的理由。

性格的本质。

​以我们常用的这几个词为例:懦弱、内向、暴躁、乐观等。


这其实是我们在压力状态下惯性的反应模式。我们受伤的经验多了,做起事来就会谨慎、小心、畏畏缩缩,看起来是懦弱的。如果说一个人懦弱,可能他在某个领域里感知到的挫败比较多,对结果的危险度评估高于常态值,所以他要根据自己的评估来做出反应。只不过是你没经历过他的伤,所以以你的标准看他是懦弱的。如果你的自评是懦弱,我猜你是在跟常态值做了比较,而不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在比较。在没有受伤的领域里,他可能比谁都勇敢。他只是受过伤,于是被我们的文化贴了个标签,叫懦弱。


内向也是如此,对于人际交往的危险度和困难值评估偏离了常态值,就被贴此标签。

脾气暴躁的人,会对谁都如此吗?显然不是,总有一两个能让他安全到耐心说话的人。暴躁的人是因为在沟通中被忽视过多,在他的经验里正常交流是无法引起别人的重视的,所以他会惯性地启用高浓度的沟通方式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你在一个坑里掉几次,你也会走路习惯性地绕开走,即使后来那个坑没了。


强势也是如此,如果我不把自己假装到强大不可被伤害,你们就会来伤害我。因为我不相信有人会保护我,在经验里那些该保护我的人,尤其是早年的父母,都没有尽到保护我的义务,没有人保护过我,没有人真正爱过我,所以我只能把自己搞到看起来所以我只能把自己搞到看起来很强大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就像发炎一样,看起来肿得很大,其实只是因为积液过多。


乐观则是经验里对希望、成功的达成度比较高,心想事成的次数比较多,正向的强化比较多。再进一步正向强化,就容易形成盲目乐观。比如说史玉柱,年轻的时候做啥成啥,所以就盲目乐观,敢不用银行贷款就盖巨人大厦,结果,就从首富沦落成首负了。


性格只是一种生存之道。我们在某个领域里经受了某种同样的刺激强化后,我们就摸索出来了一条生存之道,让我们更好地活了下来。我们活下来后,情境和周围的人都会发生变化,但我们的潜意识会保留当时的应对模式,到了新情境里,就成了应对不良的惯性模式,就被称为不好的性格。


这些经验越是来自早期,越容易固化。你在童年尤其是幼年时期跟父母的相处关系中,摸索出了应对他们给的压力的方式,也就是我们长大后习得的应对方式,我们称之为性格。

比如说从小就被父母要求这样那样的人,就会尝试反抗,反抗经验成功的人就被认为创造力强或强势,反抗经验失败而躲起来不动的,则就容易被认为是懦弱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