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結局:我終於知道蘇明玉為什麼能賺錢了


超越單一重複性工作

明玉從大二開始做發傳單的兼職,如果她堅持做到大四畢業,3 年後,只能學到一些銷售的話術、掌握快速發傳單的方法。

其實,任何工作都難免有單一重複的部分,一個人把越多時間放在重複的工作上,就會把越少時間放在提升個人能力的工作上。

傳單每發一張就會重複一次相同的動作,明玉發 1000 張傳單,能有幾個人願意靜下心來聽她推銷課程?

長此以往,那些本該用來提升能力的時間,全都白白浪費掉了。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明玉還會面臨精力不斷被消耗、負面情緒蔓延、創造力下降、消極抵抗工作的惡性循環。

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

明玉很幸運地遇到了恩師老懞,老懞及時點醒她,並一步步把她培養成銷售精英,而我們普通人能有這樣的機緣嗎?多數人一方面知道工作中有大量「單一重複性內容」,另一方面卻無力改變。

工業革命後,現代化分工不斷完善,社會趨向分工細化、標準完善、制度成熟,「模式化」、「標準化」已經在很多行業中有所體現。

一味地強調「超越單一重複性工作」,難道要讓高速收費站的小姐姐們,打破收費的標準化流程?

其實不用過於糾結,面對單一重複的工作,我們總能找到批量解決的方式。

就拿最常用的 Office 軟件來說,字體符號錯誤,我們可以通過「查找替換」一鍵修改;幾千張圖片一張張導入文檔,並不精華內容


多輸入新知識

不學習新知識,人容易陷入自我認知的舒適區,執行單一重複的工作而不自知。這麼一來,能力增長就變得很慢。

「老懞」對明玉來說,就是「新知識」。

如果不是老懞,明玉不會知道有人可以靠銷售,半年賺 30 萬;她更沒有想到,自認為很理想的職業規劃,會讓自己 10 年後依舊是個窮學生。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可是,拜託,我們怎麼知道 18 歲遇到的那個人喜歡的是游泳還是王者榮耀,28 歲遇到的工作也可能需要會說日語/法語/德語……

如果把「要學的知識」押寶在未知的事物上,什麼都學,到頭來自己只學到了一盤散沙,終究築不成高塔。

建議是:

先學習生活、工作中高頻使用的知識。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快速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還可以讓學到的知識立刻投入實踐運用。

學習對自己職業規劃、人生規劃有幫助的知識。雖然不能立即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但有益於自己的長期發展。

跟著行業的 KOL、大 V 學習。各行各業都有一些頭部大 V,他們既然能「PK 掉」競爭對手,說明已經獲得了業內認可、外界口碑。跟著專業團隊學習,才能讓人花較少的時間,學到精華內容。


把知識變為能力

我們學到的知識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記憶裡的一根冰棍」。

羅輯思維 CEO 脫不花曾說:

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名聲、認識的關係、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死存量」,是冰棍兒一樣的存在——看起來挺大,實際上在融化。知識也一樣,暫存在腦子裡的知識,只要不內化為能力,就會像冰棍一樣慢慢消融,直到被我們徹底忘乾淨。

就像蕭秋水老師在文章裡寫過的:

我們買來的知識,其實是種原料,需要經過我們的加工,才能變成養分。


有些同學花錢買了一堆我們的課程,不學,放在電腦裡存著(買個心理安慰嗎?家裡有礦還是怎麼的?);還有些同學,雖然把圖文視頻認認真真看了一遍,可是不做課後題,不動手練習。

這些未經過加工的 Office 技能,永遠無法變成養分,沒有養分談什麼能力增長?

只有讓知識處於活躍的發展態,經過反覆思考加工、實踐運用,我們才能真正把知識變為能力呀

空有一身能力還不夠,我們更要學會像明玉一樣整合能力,把能力產品化。

把能力產品化

如果說能力是件「產品」,那麼明玉在產品投入期,就精準定位到了用戶(老懞)的需求(銷售人才)。在產品的發展期和成熟期,明玉不斷優化、整合自己的產品結構,「談得了客戶、管得了下屬」是其能力產品的核心價值,「穩得住廠長、懟得了內奸、籠得住同儕」則是其產品附加值。

這樣一件好產品,當然值得老懞花大價錢去買,最終把眾誠在江南分公司的總經理職位給了明玉。

反過來想一下,我們能力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有沒有附加價值?產品的差異化和稀缺性在哪裡?

搞清楚了這些問題,我們大概就能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麼,能力短板又在哪裡。相應地,也就知道該惡補哪些知識,而不是盲目學習。

一旦進入這樣一條不斷自我完善、迭代更新的道路:

知道自己該學什麼——輸入新知識——把知識變為能力——把能力產品化——知道自己該學什麼——輸入新知識……

我們自然也就擺脫了單一重複性的勞動,從而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最後來總結一下明玉「暴富」的原因:

❶ 超越單一重複性工作

❷ 多輸入新知識

❸ 把知識變為能力

❹ 把能力產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