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醒:各位家长,新学期不能再以各种名义给孩子配手机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娜的爸妈是做生意的,平时特别忙,没有多余的时间辅导作业,跟孩子交流聊天,于是孩子的饮食起居由奶奶负责,而学习则大部分交付给了辅导班。


初二上学期,小娜跟爸妈商量,班里大多同学都有了手机,我也想买一个,这样不会脱离集体,方便联系,而且有不会的题可以用软件当下解决,不用等着第二天再去问老师,有时候积累太多就不想麻烦着问了,导致成绩一直上不去。


爸妈本就因为忙碌对孩子抱着亏欠的心,再加上伶牙利嘴小丫头的再三请求,软硬兼施,索性花个一两千块钱,买个清净和省心。


清净是买来了,小娜自从有了手机,跟家人的交流就更少了,整日埋头在自己房间,看似做作业,后来被发现是手机上聊天,

一点都不省心。


微信群、QQ群,小娜的手机主要功能是在各种群里聊天。直到有一天爸妈在她房间发现了几套奇装异服,才发现这小丫头迷上了cosplay角色扮演,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买衣服、约聚会。


劝说无效,一次半夜12点,家人偶然间发现小娜竟然躲在被窝里玩手机。爸爸再也忍不住了,一顿打骂,没收手机,严格控制。


平静水面下暗潮涌动,3个月后,小娜再次被发现半夜玩手机,手机来处不明,她说是借同学的,家长想来想去,应该是省钱加上积蓄,买来的。


现在的小娜,与家长关系冷淡,学习成绩下滑,眼睛近视严重,半年后的中考不知将何去何从。



1


暂且不讨论小娜父母陪伴缺失引发的不良后果,单说玩手机与成绩之间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呢?大师曾在之前的文章中用调查呈现过。一位带班多年的班主任通过分析班级期末成绩单,发现一个现象:


手机使用的频度和期末成绩成反比,也就是说平时使用手机多的,或多或少会对成绩有影响。目前成绩退步严重,名次靠后的学生中,几乎都有手机,大部分同学都会用手机玩游戏,其中一个男生已经有比较严重的依赖。


经过多年观察,他还发现:


在手机的拥有率上,重点班远远低于普通班。而且班里玩手机玩的最凶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常人眼中的“富家子弟”,反倒是一些家境比较一般的孩子。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有着更强的自制力,或者说,家长在对孩子手机的管控上有着更清醒的认识。而经济水平中下层的家庭反倒在娇惯孩子,以致他们上课的时候不时拿出手机瞄一眼,课间争分夺秒打一局游戏,连跟老师说话的时候,眼睛都盯着屏幕。


有次晚上的周测试,某教务处老师趴着窗从教室后面偷偷监视考场。整个年段扫过去,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在用手机作弊。听到这个消息,班主任马上联想到一些家长的反馈:“其实我的孩子蛮聪明的。平时小考成绩都不错,一到大考成绩就发挥失常,应该是心态不好。”真实原因也许就藏在手机里。


我们以为学生成绩下降是因为玩手游,实际不是这样。他们最频繁的应用是——

聊天。上课聊天(开小差),做作业时聊天(还可以传答案抄作业),睡前聊天(第二天犯困)。


移动互联网能够弥合时间与空间的鸿沟,不少项目想借此把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导向三四线城市。可是人性决定了十几岁少男少女最热衷的不是自我教育,而是扎堆聊天: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无忧无虑地插科打诨。


世界是平的,智能手机让大家能随时随地聚在一起,目的却不是学习。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进步。


手机作为科技的载体,它本身是没有错的。


错的是我们,给了孩子诱惑,却没有给他抵抗诱惑的能力和方法。



2


未成年的孩子,心思单纯,还不懂甄别来自网络世界的各种讯息,误伤在所难免。


所以,咱们家长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是跟孩子建立情感链接,让孩子的情感体验是充裕的而不是匮乏的,这样手机啊网络啊这些学习的天敌才不会趁虚而入。


其次是让孩子主动开始学习,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而当孩子体验到了成功,他会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进而慢慢就会有主动性。


如何跟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帮孩子放下手机呢?


第一个,要多陪孩子,跟孩子高高兴兴在一起,比赚钱和考试重要。


给孩子花钱,那不算爱;为孩子赚钱,那也不算爱。不用你多花钱,给孩子陪伴就够了,可以一起吃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一起读一本好书,一起看一场电影,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实在没时间的,每天抽个10分钟20分钟出来,陪孩子一起度过一段特殊时光。


记得,陪伴孩子的时候,忍住不催逼孩子学习,不自己去刷手机,不去接应酬电话。


有一位妈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家孩子也是电脑玩了很长时间,妈妈有点担心,但她忍住没有说话,而是洗了一盘樱桃端到孩子身边,然后坐在那说,孩子累了吧。过一会喂孩子吃一颗樱桃。没多大会,孩子说,妈我再玩10分钟就不玩了。果然,10分钟之后孩子就离开电脑跟妈妈聊天去了。


只要亲子关系不是到特别紧张的地步的,孩子都是愿意跟家长有快乐相处的时光的,有了这些时光,孩子自然就爱你信任你,愿意跟你讲心里话,而且他也就没有时间打游戏了。


第二个,要学会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条件爱孩子,就是孩子考试考得好也爱,考得不好也爱,优秀也爱,犯错误也爱。孩子得到你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是天生就该有的。


这样,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知道有个温暖的家在等待他,他因此会信任你,愿意把所有的心里话都讲给你听,他也因此不会去跟坏孩子在一起,不会把游戏当作寄托。


第三个,要尽量理解孩子。


控制不住玩手机,不仅让咱们家长烦恼,事实上很多孩子自己也挺苦恼的,手机游戏的设计太符合人性了,太容易让人上瘾了,大师这儿接过不少孩子的求助,说我也不想玩手机,我也想学习啊,可是控制不住自己,可怎么办啊。


所以咱们家长不应该站在孩子和手机的对应面,而是应该跟孩子站在一起,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一起打败手机。


有一个孩子快要考高中了,可是他就是放不下游戏,因为他在那个游戏群体里很受欢迎,级别也很高,但他自己也想好好学习考学,所以特别烦恼,孩子的妈妈也是很有智慧的,她没有指责,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分析了孩子的内心。


她开玩笑的跟孩子说:儿子,我能感觉到你的内心有很多小人在打架,你说是不是呢?儿子说:妈你说的什么意思呢?


妈妈说,我知道你内心有个想要学习的小人在跟你说,哎,你要好好学习啊,要不然你就考不上好高中了,还有一个想玩电脑的小人在跟你说,你可以玩电脑啊,比学习快乐。还有一个喜欢打篮球的小人跟你说,去打篮球把,可以有个好身体。


结果这个妈妈话还没说完,儿子就激动地打断她说,好妈妈你怎么这么了解我啊,真的就是这样,我现在特别矛盾。妈妈就说了,我知道你内心特别纠结,你也很烦,但是你才是这些小人的领导,要怎么做是你自己说了算。


孩子就直点头,妈妈就进一步的引导说:我知道你非常希望自己学习好,我也知道你也能够玩游戏,毕竟你游戏玩得挺好的了,那你看咱们怎么协调一下呢?


孩子就要求妈妈能监督他,帮助他。这也正是咱们要讲的第四个小方法。


第四个,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控制自己。


如果你担心沉迷手机有可能影响生活和学习,你应该坦率地跟孩子提出你的担心,并跟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出解决方案。


要记住,只有孩子自己提出的规则,孩子才容易遵守。千万别把你的意图强加给孩子。


一个能够管好自己玩游戏的孩子,会比父母不准他接触游戏的人,更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控力,是孩子能够迈向成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3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家庭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的话:


当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在某个阶段出现了网瘾的问题,要寻找另外一个更有趣的东西,比如打篮球、游泳或者郊游、探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最好的就是带有体力的活动,因为体力可以让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协调起来,然后让人们慢慢从这个瘾当中拔出来。


还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要特别快地去戒瘾,任何瘾都不能一下断掉。那是很危险的,对人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焦虑问题,出现焦虑问题的话也很麻烦。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可以接触,但你不能把它弄成你的全部生活。


祝福孩子们期末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