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赢得了国家,冯小刚赢得了观众,陈凯歌赢得了他自己

(《妖猫传》杨贵妃)

看了《妖猫传》。

要说故事挺好:一群有权力的男人,为了一个名叫杨玉环的女人,打起来了;最后,被勒死的杨玉环,因为一个玉簪子,被一个真诚少年化作妖猫陪伴、守护和复仇;然后这一切被一个诗人和一个和尚,顺着妖猫,层层剥开:权力和战争,阴谋和欺骗,美女和爱情。

可明明一感人故事,到了陈凯歌那里,拍成了玄而又玄的玄幻之剧。

《妖猫传》跟当年那个被胡戈剪辑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无极》一样,整个故事,玄的莫名其妙,哪怕带妖,也玄过了头。感觉不是妖猫,是躲猫猫。一会儿瞬间长西瓜,一会儿西瓜变鱼头,一会儿少年变飞鹤,一会儿飞鹤变少年,一会儿碗筷起飞,一会儿繁华,又一会儿凋敝。尤其是杨玉环的那个什么极乐之宴,还以为大唐人民就掌握了全息技术了呢。

怪不得当我在朋友圈说要看《妖猫传》的时候,一个朋友留言,看了会疯的。

(《妖猫传》剧照)

的确,《妖猫传》的前三分之二,基本上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不只是我和我朋友的感受。走出影院,听同行的观众议论,说后面的还可以,也即——一个少年对杨玉环尸体的守护。估计在胡戈眼里,又是一根玉簪和一只妖猫的故事。

感觉这些年,陈凯歌的影片,除了玄,还是玄。

如果同讲一个故事,让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去拍。张艺谋一定会突出画面,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冯小刚会突出乐,每个情节,都让你笑,尽管《芳华》有些不一样;而到了陈凯歌那里,一定是玄而又玄,让你看不懂,觉得他很牛,其实大家觉得可傻。

所以,这么多年了,张艺谋赢得了国家,成了国师;冯小刚赢得了观众,成就了冯氏喜剧;而陈凯歌赢得了他自己,玄而又玄,不知所云。从《无极》到《妖猫传》,还有中间的《道士下山》,莫不如此。用一种复杂的方式讲一个简单的道理,生怕讲的太明白,让大家误以为他没文化一样。

(《无极》剧照)

我想陈凯歌一定会觉得自己特牛逼。比如,如果没文化,咋会讲杨玉环之死,咋会说《长恨歌》?又比如,让一个中国诗人白居易和一个日本和尚空海,一起追寻真相,如果没文化,只能拍盗墓笔记了,我盗墓盗的是情,你们盗的只是钱,俗;还比如,如果一下子说清楚了,不用一些玄而又玄的手法,怎么显得高深?再比如,大唐的气度、繁华,哪里是你们没文化、不读书、不看历史、没有底蕴的导演能做的了啊?……什么?你们看不懂啊,哎,不是拍的好,是你们没文化。

我怀疑,陈凯歌每次拍电影,都是这样心态。

可作为一个大众娱乐方式,电影有必要这样浅入深出吗?以一种装高深讲一个简单,这是文艺男,尤其是中年文艺男,老年文艺男的毛病,喜欢把简单复杂化,把浅显神秘化,把说事玄乎化。其实,这是在大众传播上的失败。而且这样讲故事,很容易带坏人。比如冯小刚同学,最近拍的《芳华》,就觉得自己有资本了,可以不讨观众乐了。

但好歹人家冯小刚聪明,用他的小精明,告诉你他的勇敢。比如,《芳华》里,他拍越战;又比如,《我不是潘金莲》里,他说上访;还比如,《私人订制》里,他讽刺官员等。对了,还有之前的《天下无贼》,把贼作为电影主角。每次都被他拿来宣传,好像自己多勇敢一样;但每次看电影,你会发现,他都是在无比安全的圈里。

而张艺谋呢,片子除了一律的画面好看,后来也没有太多改变,所以,毫无争议成了国师。

唯独陈凯歌,陷入玄幻,不能自拔,这么多年一直走不出自我。所以,看《妖猫传》,你要先做好可能让你发疯的心理准备。当然,比着《无极》,比着《道士下山》,《妖猫传》还是有所改变的,最起码最后,让你明白了他要讲什么了。

但无论如何,故事讲不好,就是非常失败的。

其实,这跟我们平常说话、表达是一样的,怎么让对方很快的知道你在说什么、表达什么,然后很快的接受你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一种能力。所以,你需要一节《王攀评论课》,是在讲评论,其实更是在讲表达,讲说话。

2018年,为了讲好《王攀评论课》,我们会每月拿出最多10000元作为好作业奖,《听课,写作业,拿万元大奖》也就是每周在线听一个次课,每天做一次评论作业(200字左右),每篇作业奖励20到30元,课程价,全年才199元,七八次作业,你就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