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问歌里,为什么把“一问寒热”放在首位?

导读:有一些诊断和治疗上很基础的道理,因为司空见惯,我们往往没有去思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就像是“十问歌”的一问寒热,为什么要排在诊断的第一位呢?在本文中,娄绍昆老师就通过一个病例,向我们解释了,之所以要先辨寒热道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太阳表证第一课(节选)

作者/娄绍昆

1.一九七五年暑假,和往年一样,我没有回永强青山老家度假,而是与家人一起居住在状元桥横街小学里。横街小学和渔业小学只有一墙之隔,放假后的两个学校的校园都是空荡荡的,我终于有充分的时间整日与来诊的病人在一起了。

而平时上课期间,我只能在中午与傍晚才能为患者看病。四年来,每个暑假我都是这样度过的。所以每当暑假来临时,我临床的机会就明显地增多,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机会。再加上就诊者全是附近渔民、邻村农民、两个学校的师生等周围的患者,所以有效无效随时可知。

暑假中三种病最多,一是小儿发热,二是暑病,三是肠胃炎。我运用经方的方证辨证和针灸、刺血相结合,疗效很好。

2.记得一位十岁男孩,是隔壁渔业小学的学生,发热腹痛三天三夜,在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治疗后缓解,但药物一停,又发作如前,家人将其背来就诊。

小孩发热、头痛、口苦、欲呕、心下压痛、烦躁、尿黄,是典型的柴陷汤证。我先行针刺“内关”,两针下去,患儿喷吐出大量黄涎秽物,疲倦睡去,一会儿醒后,诸症悉除,仅心下稍有压痛,给他轻量的柴陷汤一剂,随后大安。如此诊治,渐渐地在群众中获得了好名声。

3.多年来,我使用解表的麻、桂类方,治愈了不孕症、中心性视网膜炎、腰突症等病证,在临床的实践上渐渐地入了门。

4.我诊治外感发热,不管病因是细菌还是病毒,初期表证,全都是辛温解表。葛根汤首当其冲,如有高热加以大椎、耳尖、少商放血,疗效斐然。由此而体会到古人说的“一问寒热”的重要性。古人在问诊中把“发热恶寒”摆在首位,曰:“一问寒热”。这一安排是有目的,因为

表证是整体性的病变,它比局部的病变对机体的影响更为强烈。

5.譬如我诊治过一个患三叉神经痛七年的妇女,患者是我的一个学生的姑母,病发时,上、下牙痛剧烈掣痛,太阳穴悸痛难忍。为了止痛,拔掉了三颗牙齿,白天隐痛还可忍耐,夜间掣痛失眠,真是痛不欲生。我诊治时,知道有恶风、烦热、无汗脉浮紧等表证,根据脉证投以麻黄汤一剂。

第二天早晨,我刚起床就有人来敲门,开门后一看,原来是这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她说服了中药一夜没睡。我大吃一惊,说:“那头和牙齿还痛吗?”

“奇怪的是牙齿一点也不痛了,太阳穴也不痛了,头部的悸动也消失了。”

“中药是什么时候喝的?”我问。

“晚上八点钟服第一煎,十一点钟服第二煎。”

“方药是服对了,”我说,“但服药的时间不要在晚上,可能麻黄有提神的兴奋作用。”

我根据当时的脉症给她三剂四逆散,同时在太阳穴给予刺血后拔罐,并嘱咐她 ,如果复发就要再来复诊 。因为她是洞头岛上人,回去了以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一年后,我向我的学生打听他姑妈的情况,他告诉我,他姑妈的病那次治疗以后再也没有复发。

6.从这个病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杂病中也有表证,这就是有人提出的“有表证无表邪”的病况。如果临床上发现有表证存在,你若不去积极地辛温解表可能就达不到疗效。这就是古人反复强调,在一般情况下都要“先表后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