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响中美竞争格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性增大

新冠疫情影响中美竞争格局:两国从全面竞争走向全面对抗,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性增大

新冠疫情凸显出中美两国影响力的消长。未来,中美朝向矛盾不断、日益紧张的关系发展,妥协的余地和回旋的空间越来越小。中美两国从全面竞争走向全面对抗,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一、美国影响力的下降

美国可能即将迎来它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因为它未能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如同1986年苏联的核事故一样,一场灾难正在暴露出已然削弱美国在全世界霸权的系统性缺陷。无论这场流行病的结果如何,如今没有人指望华盛顿来解决这场危机。

美国影响力的下降在G7领导人的视频会议上显而易见,当时美国试图说服其他国家签署一份声明,把新冠病毒大流行“甩锅”到中国头上,未能如愿。

美国的失败远远超出了特朗普本人政治风格带来的害处:美国自二战以来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源于其独特的能力——即通过说服、威胁或使用武力在国际上解决问题。但是,华盛顿无法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充分应对,使“美国的领导能力正在消失”的观点具象化了。

新冠病毒危机会令到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潜在受害者。但面对如此严重的危机,特朗普政府未能负责任地发挥领导作用,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中国影响力在上升

力量格局的调整不可避免。应对疫情的能力将成为国家生存能力的标志,这可能也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尽管不是决定性的。

随后世界政治的意识形态部分很有可能将退居次席。西方有关民主和专制的二分法讨论毫无意义,现在这已显而易见,今后将更加明显。社会和国家机制的有效性与诸多因素有关,政治制度在其中显然不占主要地位。

在国际大政治中,中美对抗走向前台。如今质变正在发生。

美国衰落通常被视为与中国崛起相对应。中国成功地控制了国内的流行病。中国这样做的时候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中国可以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而美国却做不到。这些观念上的改变不会瞬间消失。

二十国集团(G20)特别峰会表明,中国正在从全球体系的“负责任股东”变为向急需者提供援助的“大慈善家”。这占据了一贯属于美国的位置。

中国的世界观也在改变。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逐渐走向领导地位,中国的自信增强了,但无论中国说什么、做什么,外界的预期也在提高。

三、“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性增大

疫情发生后,美国国内的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开始明显,对亚裔人的歧视,对美籍华人和华侨,还有中国留学生的隔膜和歧视也变得多了起来,双边关系下滑的速度加快,官方关系处在几乎冻结的状态,战略互信缺失日益严重,民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前所未有。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重要部分。俄罗斯普京可能执政到2036年。英国脱欧后,欧洲各国现在民族主义右翼、民粹主义上升。中东陷入动乱。韩国、日本忙于自己的国内事务。东盟各国也在集中精力处理内部事务。智利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出现动荡局面。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国出现问题,全球经济有进入衰退的危险。

多数国家不愿意加入中美任何一方去跟另一方对抗。美国一极已削弱,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凸显大国风范。

中美关系不太可能突然翻车。如果中国想拉一个国家跟自己牢牢地站在一起对抗美国,很难。

当然不排除中美关系全面恶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