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死亡数、病死率双高,这个国家还会好吗?


作者丨米利暗

截至当地时间6日下午6时,意大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增至132547例,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因为疫情,意大利封城已经进入第五周。

每天下午六点,是意大利官方公布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时间。后来,这也变成了意大利人约定好阳台演奏会的时间。

六点是夕阳最美好的时候,演奏家们会拿出自己的小提琴、竖琴和尤克里里,歌剧家们也一展歌喉,用音乐缓释疫情与死亡的阴影。

活着,就要大声唱歌

这场事先张扬的全国阳台音乐会,是由一支罗马的铜管乐队发起的快闪活动。

大家在网上约好,下午6点准时出现在自家阳台上,唱点啥、演奏点啥,总之弄点声响,让孤独又无聊的隔离生活,躁起来

人类社会意大利分社,用这种方式温柔而有力地抵抗病毒。

他们按时出动了,一个接一个走到阳台,或者从窗户里探出头。

说起来,全球目前大约有30亿人在居家隔离,但是对于在阳台唱歌这件事,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中国人说要唱可以,

但保险起见,还是戴口罩唱吧,第二天歌声就没了;

英国人想唱歌,还没开完嗓就已经被邻居骂得狗血淋头:“赶紧闭上你的臭嘴吧!”

美国人更牛,用歌声连接彼此?别烦老子,忙囤枪呢。

虽然有刻板印象的嫌疑,但还是想说:这世界有且仅有意大利人在阳台上放声歌唱,才能给正被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带来一丝丝安慰。

而且还能让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都觉得:啊,有一点点浪漫。

来看看意大利的人们是怎样诠释“浪漫的”:

会唱歌的人,献出自己的歌喉。

会演奏的人,搬出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乐器。

只有小孩的玩具?那也ok。

啥也没有,啥都不会?锅碗瓢盆总有吧,只要能出声儿就可以凑合。

要像这位老奶奶一样随着大家音乐扭起来

意大利人都在唱些啥呢?

中文译名为《啊,朋友再见》的 Bella Ciao ,无疑是这些音乐会中除了意大利国歌之外最受欢迎的歌曲。

歌词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的青年,离开故乡参加游击队,出门战斗的故事。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的家乡

啊游击队呀,快带我走吧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音乐界人士,是这次活动中的中流砥柱,歌剧演员 Maurizio Marchini 在阳台上演唱了《图兰朵》中的歌曲《今夜无人入睡》(Nessun Dorma)。

歌曲的最后一句这样唱到:

“消失吧,黑夜!星星沉落下去,黎明时我将胜利!”

无论身处何地,歌声都是意大利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位意大利老奶奶得了新冠肺炎被隔离,丈夫在窗外带着哭腔为她唱了一首《玛丽娜》,纪念两人的结婚纪念日

“我鼓足勇气对她表白我爱她

她用一吻顿时催开了爱情花

玛丽娜,玛丽娜,玛丽娜,我想早点把你娶回家”

“这和我想象中的意大利一模一样”,地中海的阳光让每个意大利人都成了快活度日的艺术家。

回想一下罗密欧是如何爬上阳台与朱丽叶定情的

你就知道,阳台对意大利人有多么重要。

阳台的用途不止于此,还可以用来打球

放电影

跳健身操。

阳台成了疫情时期展示人类文明之光的博物馆。

而音乐的使命,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是得以凸显。

还记得泰坦尼克号上的随船乐师吗?

当这艘巨轮正在一点一点沉没,人们被死亡的恐惧吞噬,仓皇而逃各寻生路的时候,音乐家们依然在为大家演奏。

为了安抚民众的恐慌,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尊严,从容演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据当时的报道,那个时刻已经在救生艇上的人们,也跟着他们的音乐轻轻哼唱。

在这次阳台音乐会中,每天坚持到阳台上演出的意大利小提琴家Aldo也说,“为了邻居,网上的人们,还有我自己”,要“继续演出”

小提琴手aldo在阳台上为大家演奏,图源:北青深一度

音乐给意大利人带去了呼吸

给了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音乐还能从战略上打败病毒

简而言之:音乐拯救世界。

视频来源:The New Yorker


死去,也要保持尊严

隔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唱歌的人明显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救护车警报声。

再乐观的人,也无法不直面严峻的现实。

截至4月7日,意大利确诊破13万例。累计死亡数超过16000人,病死率12.46%,居世界首位。

教堂成了临时的尸体储存室

报纸上整版整版地登满了讣告

每一个人名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在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当地人评论到:差不多死掉了整整一代人

超过10000名医护人员感染病毒,101名医护人员因此去世,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状况,难上加难。

作为传统的天主教国家,这场疫情让许多意大利人最难以接受的是,教堂里不能做弥撒也不能举行婚礼和葬礼

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哪怕是二战时期,周日弥撒也没有中断。

婚礼可以延期,而取消葬礼对于死难者的亲属来说,则是终身的遗憾。

现在意大利只允许举行简短的葬礼,即便有少数人可以参加,也不能拥抱、不能握手,必须严格遵守“社交距离”的规定。

但更多的时候,葬礼上一个亲友也没有,因为他们自己也正在隔离。

绝大多数死难者只能孤独地离去,陪伴他们走完最后一程的,只有殡葬师和牧师。

“我们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予死者尊严。”

整个过程也非常简短,殡葬师会给死者的亲人发一张棺材的照片,从医院接回遗体体,然后埋葬或者火化。

运送遗体的卡车

接受BBC采访的入殓师说:“我们不能帮死者换衣服,梳理头发,也不能帮他们化妆。我们不仅不能帮上家属的忙,还要告诉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这太令人伤心了。”

死者下葬时都穿着统一的医院病袍,入殓师们只能尽可能地满足家属的心愿:把他们送来的衣物盖在尸体上,就好像死者是穿着自己心爱的衣服离开的一样。

只要忙得过来,他们就会开车去教堂,打开装有棺材的汽车后备箱,请牧师祈祷。

只是这个过程也只有几秒钟,因为还有下一位死者正在等候。

牧师这头也非常艰难,除了为死难者做弥撒,教堂还和慈善机构一起,为疫情期间生活有困难的居民分发基本物资。

此外,牧师们每天也要花费3-5个小时的时间打电话,与失去了亲人的民众交谈内心的悲伤和愧疚。

但是,为逝者祈祷,安抚生者的神父们,因为与感染人群的密切接触,已经有67名神父因新冠肺炎死亡,其中最年轻一位才45岁。

因感染新冠肺炎过世的神父Giuseppe Berardelli

阴霾在意大利上空萦绕。

3月27日18时,83岁的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为罗马和全世界祈福。

这样的祈福仪式通常只会在教宗上任、圣诞节或者复活节时举行。

当天傍晚的天空飘着雨,圣彼得广场上空空荡荡。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我们恳求,不要让我们受暴风雨的摆布。”

据称,他祭拜的这座圣像曾在1522年的瘟疫中拯救了罗马

3月31日,意大利全境公共机构降半旗,以哀悼这场瘟疫大流行中的死难者。

对着空荡的圣彼得广场,跪地祈祷的男人


乐观,是一种温柔的抵抗

事情也并非一片颓唐,毫无转机。

和中国一样,意大利也有许许多多奋不顾身地冲上一线,担起重任的医护英雄。

意大利政府公开招募300名医生,却收到了7923份申请书。

退休的老医生,医学院大四的学生,都踊跃投身到了抗疫一线。

其中,一位85岁的麻醉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被中文互联网称赞为“意大利老黄忠”。

他说:“当时他们问我是否有空?我就答应了。

当你决定做一名医生时,你就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我发过誓(希波克拉底誓言)。怕生病?那你最好不要当医生!”

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意大利人又发起了一项快闪活动——他们又一次走上阳台,为医务人员鼓掌。

不幸的是,外界却盛传着意大利医生放弃救治老人的谣言。

这则消息实际上是由英国一位不靠谱的卫生大臣信口开河,又被英国《每日邮报》大肆传播的假新闻。

意大利驻英国大使馆要求这位女士立即删除并澄清这段发言,因为意大利的医务人员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所有患者的生命。

这样的污蔑,对医务人员是极其不公平的。

意大利的老年人口数量仅次于日本,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年龄高达62岁,老龄化现象严重是造成意大利新冠病死率超过12%,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真放弃了60岁以上的病人,那基本上就是放弃绝大多数患者的生命了。

也不会不断刷新出院患者最高龄了。

目前意大利最年迈的新冠治愈者,是一位来自热那亚的103岁的老奶奶——丽娜·格隆纳达。

1917年出生的她一生经历了西班牙大流感、两次世界大战、离婚、儿子去世。

在她103岁生日的前夜,战胜了新冠病毒,她的故事,对意大利人而言是一种鼓舞。

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有时候人类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就像那部笑中带泪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父亲在最艰难的处境中,也没有忘记让儿子活在他营造出来的快乐之里。

人类在病毒面前,就像是被恶作剧的小孩,捏在手里的臭虫,人人平等地随机地被它选中,然后被无情碾碎。

于是,意大利人站在阳台上唱歌、跳舞、弹奏音乐,为医护人员鼓掌,以摆脱颓丧,维持人之为人应有的温度。

意式温暖与乐观,在下面这份“阳台音乐会声明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及翻译来源于微博用户@无梦何以远方

“这场疫情可以夺走我们的拥抱,我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乃至最亲的人的性命,但是我们绝不允许它夺走人性。”

乐观不是逃避、无视现实,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只顾歌舞升平。

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意外、死亡、瘟疫,降临时毫不留情。

在面对这些人类无能为力的事物的时候,乐观可能是维持体面和尊严唯一的办法。

如今,全球确诊病例已经突破133万人。

环球同此凉热。无论是疫情控制,还是经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命运都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时此刻,正在等待外贸出口订单的中国工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懂得什么叫做“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人。

张文宏说,全球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不在于控制得最早或最好的国家,而是要看控制得最差、最晚的国家

中国也好、意大利也罢,也许都还不是最艰难的地方。

但如果此时各个国家之间仍然互相攻讦,被人性深处的“傲慢与偏见”左右,互相嘲笑,只会延迟而不是提早结束疫情。

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最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像在阳台上唱歌的意大利人一样,怀着最大的善意,等待一切变好

在意大利社交网络上刷屏的话题 #andratuttobene,意思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