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紅,養顏當選東至味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春日的天氣一天比一天溫暖,人體肝氣旺盛,當調暢肝氣,把握春季這排毒養顏的好時節,形成“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好氣色。

☟來看看怎麼吃出我們的美麗吧~


蓮子:清熱降火,養心安神

紅豆:養顏潤膚,滋補佳品

銀耳:消除水腫,祛溼補血

如此渾然天成的清新味道

來自這個地方☟

東 至


東至,別稱“堯城”,安徽省池州市下轄縣。東至人文薈萃,因相傳舜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里來訪,素有“堯舜之鄉”的美譽,也是堯鄉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之地。

東至擁有眾多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2015年,考古學家在東至縣郊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了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為“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

境內歷山,又名舜耕山,相傳舜帝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里來訪,存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地,素有“堯舜之鄉”的美譽。此外,東至還有九天仙寓景區、大曆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南溪古寨、東流古文化區等景點。


東至民風淳樸,文化傳承厚重,當地人感情細膩,古道熱腸。農耕文化是東至的文化土壤,境內象徵圖騰的儺戲、目蓮戲和鬧花燈等民間文娛活動,以及唐宋以後盛行的茶文化、佛教文化就是一個明證。

東至花燈

舞長龍、耍獅子、跑旱船、敲腰鼓、摺子戲……明清以來一直傳承至今。東至花燈的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後期,它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表演形式各異,涉及民間舞蹈、音樂、手工技藝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

福主廟會

福主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等地,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餘公”神號,後鄉間百姓均稱其為餘公。

菊花節

東至縣的東流鎮是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經居住的地方,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年佳句。每年的11月15日,東至縣政府會請表演者搭臺,通過唱戲、跳舞、朗誦陶淵明詩集、賞菊花等形式,懷念陶淵明。

文南詞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是一種流行於安徽池州、安慶等地的古老戲曲劇種。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臺,有近百年的歷史。




東至還是魚米之鄉,水產極為豐富,周邊地區淡水魚鮮大多出產於境內的國際重要溼地升金湖。東至麥魚,一種小型名貴水產品,因其形小而似麥粒,又值麥收季節盛產此魚,故名。麥魚是縣內傳統特產,肉嫩味鮮,可鮮食,也可加工製成麥魚乾。

此外,東至植茶歷史悠久,地理區位優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區,其茶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飲茶史約始於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東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饒池仙芝”,明清有“千兩朱蘭茶”,清及當代有“祁門紅茶”、“東至雲尖”等。




你或許感受到了,東至的飲食文化悠久、經典:東至菜秉承安徽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其代表菜餚有麥魚蒸蛋、葛公豆腐、茄夾、山粉圓子、素炒犁蒿、紅燒鯽魚、紅燒汪丫魚等。

最後,不得不提東至誘人的小吃——講究質樸,具有酥脆、鹹鮮、爽口的特色,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其代表早餐有煎餅、餛飩、燒賣、湯包、肉絲麵、油條、豆絲、梅乾菜燒餅、東至米餃、東至炒麵等。


美食與網購不可辜負

農淘優選:優質特產·與你分享

期待您通過一己之力,為安徽東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