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不在尔心外》读后感

《此花不在尔心外》是梁启超的一本杂文类书,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佛学的一些文章,第二部分是关于梁启超对于一些时事的看法与见解。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比较喜欢第一部分的文章。

这一部分大概讲了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知识,比如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身的发展与演变,印度法师与中国法师的相互传教与求学以及对他们到访的时间和他们个人对佛经的见解等等。

对于佛学的认知,大多数的现代人会认为是神怪之说、是封建迷信,但从梁启超对佛学的讲解过程中,你会看到佛学本身论与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相当的严谨而富于逻辑。从提出问题到给出答案,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推导、论证严密、逻辑明晰,这个论与证的过程是一点都不逊于现代学科的推导演化过程,真的会打破常人传统观念中对于佛学的那些神神鬼鬼、狐媚妖惑的印象,让人对佛学有了新的认知。

其实这两年中,我个人也看了一些关于佛、道的书,不是很多,但既使是很少的几本,也让我对佛、道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常听的一句话是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儒家是入世,佛、道两家是出世。所谓的入世也就是仕途经济、成功之道,所谓的出世则是看破红尘、清心寡欲。

入世之道是世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世人多以此为终身目标。但从佛道两家来看,这不过只是生命的表象,佛道两家更想引导世人去参悟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虚无。

在佛道两家看来,世人所追求的物质、成功,这些都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但世人却常常陷入追求表象的状态中去,并在追求的过程中兀自烦恼,于是佛道两家劝导世人勘破生命的本质。

从一定程度上讲,儒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佛道两家是一种消极的生人生态度。但生命存在的最终方式,决定了消极存在的不可辩驳性。而佛道两家却直白的让你看到这一事实的存在,并引导你去思考这个事实。

我想,这个引导世人去“想”的过程是佛道两家的深意所在,面对生活的庸庸碌碌、面对生命的最终消失、面对世事的无定无常,生活在我们开始“想”的那一刻有了不同。

所以,我个人感觉,佛道两家是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思考生命,人生中积极求进是正确的,但人生中总有求而不得之事。这时,佛道两家的哲学,往往又给人指出了另一条路,如果说入世之路让人们得到了成功与喜悦,那么出世之路则让人们得到了豁达与放下。我想,世人在放下的那一刹那怕就是佛道所说的顿悟吧。

除了对佛教知识的讲解,梁启超还对部分佛经进行了解读,如因为时间久远及佛教内部本身的分化,有些佛经的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些出入,所以作者不但对这些佛经进行了解读,还对很多的佛经内容进行考证对比,从而得出相对合理的鉴证。

而这个鉴证的过程,作者则是对比不同的文献资料,结合佛经内容所处的当时时间、环境及佛教演变的阶段,罗列证据、据实说理、严密推断,作者对佛经的讲解可以说是事例信手拈来、讲解深入浅出、论证严密清晰,让人不禁对大师严谨的致学态度和精深的国学修养敬佩不已,同时大师层层推导、环环论证、事事说理的行文笔法绝对值得膜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