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奇:多一份安静从容

有软肋也有铠甲,生活的重心和方式虽然发生了转移和改变,但是目的倒是更明确了,也不用费心思考寻找了,就继续勇敢的向前走,一路疾走吧。

“我没想过如果不做演员我会干什么。”

毕业于重点高中,同班同学都去了政治、金融类大学,郑奇却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少年时期看过的那些古惑仔等电影让他对表演世界充满向往。

有网友形容郑奇在《在远方》中饰演的高畅:“待人赤诚”。郑奇在剧集收官当天发文《给阿畅的一封信》写到:“愿你一直如初识那般天真快乐...”

首播好评不断,最近《在远方》也将开始二轮播出。

郑奇上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同样是现实题材大剧《鸡毛飞上天》,与“高畅”这个角色不同,“王大山”被观众盛赞“嫁人当嫁王大山”。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在剧中的存在感不容忽视。将角色剧本演绎得如此出彩,郑奇却说当时自己是被临时找去救场的。

就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救场也促成郑奇和制作团队的二次合作——《在远方》,这一次郑奇成了主演,他开玩笑说:“从第一集活到了最后。”

回忆起第一次拍戏,他调侃当初学的都是理论知识,真到实战了还真有点怵,但当初胜在“初生牛犊不怕虎”,出演的第一部电影《迅雷之旅》就是男主角,郑奇也凭借影片中赵汗青一角提名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采访选在节目录制结束后,最近郑奇忙于拍摄新剧《我们的小康时代》,他形容这次饰演的角色:“一位饱受父亲压抑、有才华但无法施展的男青年,后期不断突破自我,慢慢成长。”

正如这些年忙于成长的郑奇。

多一份安静从容

我算是比较顺利的就成为演员了。

大三那年我和同学在学校闲逛,正好碰上《迅雷之旅》来学院操场上录视频,我就跟着录了,后来就收到了《迅雷之旅》的剧本,约了时间见导演。我当时准备了三页纸的人物小传,心里盘算好了各种人物阐述。但周导见面后只跟我聊了聊家常,就说:“就你了,你来演男一号。”周导当时说一个演员会不会演戏,看眼睛和聊天就知道。所以我也一直在摸索,想去诠释好每一个角色,希望不辜负他最初的那份信任。

很感恩第一部作品遇到周友朝导演。

那会儿我想的非常简单,就是觉得自己20岁的人了,要自己养活自己,不想再要家里的生活费了,也是从那年起,我正式经济独立了。

刚开始做演员的时候,应该算是理论派吧,有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研究表演技巧,针对角色去做一些设计。到后来慢慢也有了些经验,就想着要淡化技巧贴近真实。

对于演戏我应该算是个固执的人,对于角色我会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不太能听进去别人的话。但我演《鸡毛飞上天》的时候,当时和殷桃姐讨论王大山这个角色,她阐述完她的理解,我真的觉得特别对,我们能碰撞出新的、更好的戏。

这也是我近几年的一个改变,我更愿意去倾听和理解别人了。

都说年轻气盛,这个词真没错。刚出道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很拧巴的状态,现在想来无非是自己期望的和现实的落差导致的不平衡。

那段时间就自己过自己的,也不爱交朋友,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觉得很多东西不能强求,顺其自然,把那些有的没的都从脑子里丢开,把握住最重要的: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角色的塑造,这两点我永远也不会丢。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很痛苦,但回望过去,所有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生活和演戏同样重要

在我看来生活和演戏都很重要,我的粉丝可能都知道,我兴趣爱好特别多,跳舞、唱歌、打篮球、健身、打拳、旅行,拍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会给自己这样一段清闲的时光。

因为我会弹吉他,拍《在远方》的时候,编剧申捷老师特意调整了高畅这个角色,给他加上了弹吉他这个小技能。还挺开心的,感觉和这个角色更亲密了。

之前会因为戏里的角色去学习新技能,现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会主动去尝试新东西,如果还能摸出些门道那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沉迷其中,我可能算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类型吧哈哈哈。

当然要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会“叛逆”一下。

前段时间我去看电影,就把手机静音了,短暂的脱离现实,忘记家里阿姨离职需要更换的烦恼,忘记手里晦涩难懂的剧本,有时候会想要是没有智能手机就好了,也许我能更享受生活一些。

拍戏拍了这些年要怎样去平衡这两者关系,我感觉自己把握的还是挺好的。

我常说:“不强求,顺势而为。”身边有人说我很佛系,但我觉得我不算,如果遇到喜欢的角色,我还是会尽全力去争取,只是说如果最后没有得到,比较能看开了,但我还是非常渴望能遇到好的剧本、好的团队、好的角色。

很多地方想开了现在反而更能享受表演这件事了。之前经常有采访问还想尝试哪些角色类型,我都说想尝试不同的、没有演过的角色。但现在不这么想了,重复也可以,就像看同一本书,过段时间再看一遍肯定会有新的体会,我觉得角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