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强迫英国人进城


圈地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强迫农民与土地分离,然后土地与资本结合,建立资本主义农场。

15世纪末期,随着新航海路线的开辟,世界经商路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大英帝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新贵族通过暴力手段,把农民的土地收走,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和大农场,建设大规模养殖业。

在大英帝国东南部农村首先出现圈占土地运动,工商业发达的南部地区,可以生产出价格高昂的羊毛,新贵族可以在圈地运动中获取暴利。最初新贵族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以及拥有所有权的农民土地。此后,一些新兴资产阶级也加入圈地行列,共同瓜分利润,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变得流离失所。很多人进城谋生,英国城市人口剧增,一部分农民进入工厂,被迫出卖劳动力,使英国工业得到发展。另一部分农民流落街头,成为远走他乡的无产者。

新贵族依靠政府背景,强迫穷人服从圈地法案,农民被迫出卖土地。失去了生存保障,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穷人,只能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得以生存。社会上出现了“ 羊吃人”的场景,什么是羊吃人呢?出自于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1516),其中的一部分文段:“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蛮横,甚至要把人吃掉……”。

农民被迫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没有一技之长,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不少人因此饿死街头,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血腥发家史上的圈地运动。

其实英国农民还不愿意进城,在农村有粮有钱,工作时间自定,田园生活悠闲自得。再加上养殖绵羊产业升值,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农民还可以从养殖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其生活质量不比城市差。而进城以后,广大英国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成为雇佣工人流入城市,在工厂干苦力活为生,日日夜夜加班加点的劳动,高强度的工作透支身体,还要被工头劈头盖面的臭骂。在那个年代没劳动法,工作休假以及工作时间,全凭老板一人说了算。

大英帝国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于是新贵族加大力度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于是第二阶段的圈地运动开始了,新贵族将大农场生产出来的食物贩卖进城市,以此赚取第二笔利润,并且给国家提供巨额税收,获得大英帝国统治阶级的认可,于是资产阶级制定了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据不完全统计,新贵族通过圈地运动,侵占了600万英亩的土地。18世纪,英国通过《公有地围圈法》,引起了新贵族圈地狂潮,出现了更大规模强行夺走土地,仅仅1801年至1831年,就侵占了350万英亩公有地,英国农民却未得到过一块钱的补偿。

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发展,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9世纪初,英国自耕农民大量减少,几近消失殆尽,马克思曾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而圈地运动对广大农民而言,却是一场大灾难,大量英国农民的土地被新贵族用暴力手段夺取,变得倾家荡产,看不见破晓的黎明曙光。总而言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英国农民的利益为前提,扩大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大英帝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工人,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应当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19世纪中,英国的圈地运动逐渐走向尾声,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基本结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进而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