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界碑,看古长城#天津旅游#蓟州

说起长城北京段和天津段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在驴友圈里颇为有名的“三界碑”,以及由“三界碑”而衍生出来的“一脚踏三省”景区。


咱们国家有不少三省交界点,所处的位置各有特色。比如皖鲁苏的三省交界点是一口井,被称为“三省井”,井台侧壁分书三省名,井上后来添了一小亭。喝一口这井里的水,等于饮了三省之水。滇川贵的三省交界点是一处河道,称为三江口。大部分三省交界点都竖有三棱柱的界碑,三面分别镌刻着三省的全称或简称。京津冀的三省交界处,就立有三棱柱的界碑,这个“三界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立于明长城的敌楼基座之上。


蓟州长城全长41公里,蜿蜒于北部群山间,天津蓟州、北京平谷和河北兴隆交界处的前甘涧村山顶,这里有座敌楼,多年风雨残蚀仅剩楼座。就在楼座上,树立着北京、天津、河北“三界碑”,从”三界碑”沿城墙向西进入平谷将军关,向北进入蓟州黄崖关。天津地区靠近”三界碑”的是蓟州前甘涧村,北京地区靠近“三界碑”的是红石门村,村子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高,借着长城和“三界碑”的资源,开发出“一脚踏三省”景区。“三界碑”海拔600多米,从这里可以看到山下蓟州的小山村、平谷的水库、兴隆方向的山路,还可以看到蜿蜒远去的长城残墙。




生活在“三界碑”附近的居民有喜有忧,以前他们打电话时,一不小心就被收了“漫游费”。京津冀协同发展后,漫游费取消了,用起电话来也放心了。站在“三界碑”处,甚至可以望见有“京东第一大集”之称的靠山大集。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靠山大集名声在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京津冀三地的商贩和顾客。

“三界碑”处长城多为“干碴边”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现在保存完好的多为明长城,明长城的走向和位置,则大体划分出了当时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实际控制区域。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000多公里,“蓟州古长城”便是其中一段,如此庞大的军事防御设施,自清代开始就没有修缮过,几百年来历经风雨,大多已经残垣断壁,有的城墙只剩下基座,蓟州境内长城为北齐始修,沿用至隋唐,至明代进一步重修、加固和完善。蓟州古长城因为用了石砖垒砌而比较坚固,虽然饱经风霜,岁月残蚀,却相对保留下了原始的风貌。


蓟州古长城,东起赤霞峪,西至黄土梁,全长41公里,长城在一整片的青峰翠峦中,以古朴雄浑之势无限向北延伸,在崇山峻岭之巅蜿蜒曲折,腾挪伏跃,勾勒着群山的轮廓,一眼望不到尽头。

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割据政权,北齐虽然仅存在28年,但其确实大规模修筑了长城。《北史·齐本纪》记载北齐天保六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于北齐天保六年所修这段长城的东部起点“幽州北夏口”,目前的一种说法是“居庸关南口”。另外一种说法,此“幽州北夏口”并不是什么“居庸关南口”,而是北京北面延庆县四海镇的海字口,在居庸关南口也并没有通往山西大同的北齐长城遗迹。到了天保七年,北齐又将这段长城向东、西分别进行了增筑,《北史·齐本纪》:“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所以断定蓟州古长城应该是天保七年开始修筑的。明代大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包砖大修,蔚为壮观。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关口两侧山脊上的长城徒留残破的墙体,散乱的碎石,婆娑的树影,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从“三界碑”处仔细观察天津段的长城,全部是用干垒的方式筑成。这种全为毛石垒砌为简易石墙、没有使用包浆的长城,当地称“干碴边”。从“三界碑”放眼西望北京段的长城,将军关至三界碑段长城不是用城砖砌的,用的是当地的山石料,因此损毁也很严重。

看着残破的古长城,可以想到当年民夫担挑肩扛,将石块一块一块的垒砌,是何等的艰难。也让我们在今天领略到了眼前的历史奇迹。

沿城墙前行,有的地方已经坍塌,烽火台只剩下基座,大大小小石头散落,看上去格外苍凉!


千年以来,发生了太多事。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历史涌来,又看透几何?

更替兴衰,谁又能逃脱轮回?

盛世之后是衰亡,衰亡接踵是战乱。

没有永恒,只有更替,

繁华的更替,权力的交接,心情的起落,

风花雪月,花开花落,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