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马》:北欧冷峻文学,带来走出伤痛,破解内心桎梏的秘诀


电影《外出偷马》剧照:传德与父亲

生活可以打击你,命运可以捉弄你,别人可以背叛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来,你可以自己决定。——《外出偷马》佩尔·佩特森

“痛失所爱”是一个令人痛彻心扉的词语,无论老年、中年、青年或者少年,人生中总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事件。亲情、爱情、友情的破碎,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有人在伤痕累累中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无法继续完整的人生;有人一味逃避,把该担负的责任抛弃一旁,在消极中画地为牢;有人直面伤痛,在痛中涅槃重生。“走出来”,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命运的打击和厄运之后,“走出伤痛困顿”都是必须,而且唯一的出路。

挪威小说《外出偷马》便是写了一个“痛失所爱”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当代挪威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诺贝尔奖实力候选人佩尔·帕特森。《外出偷马》是帕森特的代表作,2007年,他凭借这本小说,一举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库克奖得主鲁西迪和朱利安·巴恩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科考克·麦卡锡等,荣获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同时它几乎拿遍欧美所有文学大奖,打动50多个国家的读者。在颁奖仪式上,评委会称赞《外出偷马》:

一则心酸而动人的故事,描述了一种对世界看法的转变,从少年的纯真到艰难的接受背叛的现实,中间饱含对简单朴素生活的浓厚怀旧之情。

由这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汉斯·皮特尔·默兰德执导影片《外出偷马》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并将代表挪威角逐202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外出偷马》采用倒叙和正序穿插进行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一位老人对人生过往的追忆和了悟。启发我们正确面对生命中的伤害与意外,对“伤痛”进行理智思考。用“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这种积极乐观的主观理念和生活态度,破解内心桎梏,开始全新人生。

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代表作《外出偷马》

01、伤痛,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根刺,面对伤痛,接纳伤痛,是人生的常态。

67岁的传德,在妻子车祸离世和姐姐患癌去世之后,一个人来到挪威极东部森林中,打算一个人孤独终老。在一个寒冷的夜里,他被寻狗的邻居惊醒。熟悉之后,他才发现,这位同样孤独的邻居原来是15岁夏天遇到的好朋友约恩的弟弟拉尔斯,从而掀开一段尘封的往事。

五十多年前的时光,是传德,约恩,拉尔斯,每个人心头的伤疤。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逃避和缄默,然而外表的平静无法掩饰内心的动荡与坍塌。在伤痛折磨之下,每个人都是“被困者”。传德强忍心痛,把过往在心中回放梳理,最后完成与往事和解释怀。

15岁的夏天,父亲带着少年传德来到挪威和瑞典交界的森林小木屋中。在这里,传德认识了好朋友约恩。一天清晨,一件意外事件打破了平静。约恩的弟弟拉尔斯不小心开枪走火,打死了双胞胎兄弟奥得。约恩从此内疚不已,陷入深深自责,他悔恨自己贪玩,没有尽到哥哥看护弟弟的责任,悔恨自己的粗心大意,没有及时卸掉猎枪的子弹,他用自闭惩罚自己,传德从此失去好朋友。

拉尔斯因内疚同样陷入伤痛困境,他无法面对任何人。约恩在出海放逐悲伤期间,拉尔斯照管农场,细心收藏哥哥从各地寄回的明信片。但是当约恩归来时,拉尔斯却选择了离开,来到森林中独居。

传德也面临了伤痛的袭击,在和父亲度过一段欢乐时光后,父亲留下一封短信和少得可怜的钱,抛下妻儿,不知所终。年少的传德不得不担负起养家的重担,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对父亲又爱又恨,爱的是父亲教会他许多朴素的道理,恨的是父亲和约恩母亲的暧昧,对妻儿的背叛和无情。

伤痛,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根刺。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痛苦。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要承担属于自己的痛楚与苦涩。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生活,我们往往在被他人所伤之时,又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别人。面对伤痛,接纳伤痛,才是人生的常态。

传德对父亲又爱又恨,伤痛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根刺

02、生而为人,应该直面伤痛,因为你无法选择遭遇,只能选择态度。

传德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清晰忆起了父亲说过的一句话:“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他突然惊醒。女儿的到访,更是催化了他的反思:一味地逃避,一味地自闭,带来的并不是坦荡和自由,而是对身边人更大的伤害,是对自身生命的困顿和束缚。既然我们可以做伤痛的主人,为什么还要去放纵它,畏惧它?为什么不能去直面它,克服它?

67岁的传德在拉尔斯身上看到了避世独居生活的未来,一个人一条狗,与世隔绝,在厚厚的“茧”中,独饮生命的苦酒。从二十岁到60多岁,强忍思念,与亲人断绝往来,40多年里再也没有见过母亲和哥哥,彼此不知道是死是活。他内心爱着亲人,但是事实上带给亲人的只是残忍和无情。母亲曾经为失去奥得伤心欲绝,但是最终连约恩、拉尔斯一并失去。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最大的伤害。

有一个词语叫“及时止损”,但是遭遇伤痛时,我们往往在情绪迷乱中,忘记理智。当年父亲的不辞而别成为传德的伤疤,传德的不辞而别,无意中又成为女儿的伤疤。所幸的是女儿没有沉溺于哀伤,而是积极寻找父亲,帮助父亲打开心结,回归亲情。传德在重温往事中,也终于彻悟:

生而为人,应该直面伤痛,因为你无法选择遭遇,只能选择态度。生活可以打击你,命运可以捉弄你,任何人都可以背叛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来,你可以自己决定。

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

03、接纳伤害,自我疗愈,自我救赎,是每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生活技能。

前一段时间,被沸沸扬扬的“博士后拒见生母,失联二十年”的消息刷屏,暂且不论其中缘由谁是谁非,从双方各执一词,都以“受害者”自居的局面来看,显然二十年的时光并未冲淡这个家庭里的怨恨。父母和儿子都对曾经的伤害中耿耿于怀,直到今天,伤害依然在持续。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两只猴子同时肚子受了伤,其中一只,每天见到人,都要把伤口揭开给人看,于是结了痂的伤口不断被刺激,又成为新伤,反反复复,总也无法愈痊,最后发炎感染而死。另一只猴子,咬着牙默默忍受疼痛,封闭起伤口,躲在无人处,安静休息,努力吃食物喝水,保持体力。过了一段时间,伤口痊愈,又可以活蹦乱跳。

这两只猴子的表现,可以说代表着我们人类对于“伤口”的两种态度,虽然第一种可以带来他人的同情和关注,但是心理上的不断强化,同时也加深了自我感知,使人久久沉溺于疼痛,无法自拔。第二种看起来消极,却是自我疗愈,自我强大最有效的途径;伤口逐渐痊愈的过程,也是心灵砺炼成长的过程。

伤口逐渐痊愈的过程,也是心灵砺炼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伤害和挫折如同流感,有人经历一次,获得的是免疫力;有人却因此而丧命。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身上会发生不一样的反应。周围的朋友,有人经历一次失败的爱情,就再也不相信真爱,潦潦草草找个人凑合结婚,破罐子破摔;有的人经历一次离职,就对职业生涯失去信心,在焦灼悲观中高不成、低不就蹉跎人生。但是也有些人,无论失恋失业,遭遇命运的打击之后,依然能保持初心,从失败中总结人生经验,厚积薄发,开始全新的感情和事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自我疗愈,自我救赎,是每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生活技能

如果你遭受伤痛,正处于迷茫之中,不妨读一读《外出偷马》,在传德的心路历程中寻找启发,请记得:接纳伤害,自我疗愈,自我救赎,是每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让作者佩尔·佩特森最宝贵的人生经验:“生活可以打击你,命运可以捉弄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来,你可以自己决定”,成为你我战胜伤痛,打破内心桎梏,走出困顿人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