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幾百篇詩歌就在這片土地上誕生

臧克家,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

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依稀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家裡曾經有一本臧克家的《烙印》,是有些烏黑的毛邊紙印製的,裡面收錄了很多臧克家先生的新詩。1934年至1937年,臧克家在山東省立臨清中學任教,出版詩集《運河》和長詩《自己的寫照》,創作了散文集《亂莠集》。

先嚴忠信公曾經有幸受教先生門下,先嚴生前曾經敘述過,臧先生當時憂慮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徹夜創作,每天早晨當同學打開老師的房間門時,房間裡面都是濃濃的煙味。我也特別喜歡老先生的詩風,感覺樸實清新,他的《老馬》、《有的人》特別受人歡迎。我最喜歡的是臧克家先生翻譯的那篇蘇軾的《前赤壁賦》,臧克家老先生用流暢美麗的現代漢語將前赤壁賦翻譯過來,語句鏗鏘,朗朗上口。對於自己在臨清中學執教的歲月,老先生曾經創作過一首詩,發表在《光嶽春秋》上,其實我也是在《光嶽春秋》上讀到的。著名作家嶽南先生在《南渡北歸》系列書籍中也曾經詳細記述過臧克家和其恩師聞一多以及臨清的淵源。

嶽南先生亦諸城人,張少卿先生、李雲鶴女士、王願堅先生等均是諸城人也。

臨清,你這運河岸上的古城,

像一隻飛鴻,我曾在你身邊留影,

留影也留聲,我的幾百篇詩歌,

就在你這土地上產生。

那時候,心頭上壓著塊石頭,

今天回憶起來還覺得沉重。

那時候,內憂外禍一重又一重,

象運河的濁浪衝擊人的心胸!

當時的臨清守著個安靜,

“大寺”的喧騰,高塔的投影,

孩子的天真,“大倉”的歌聲,

給了我欣喜,給了我無限詩情。

臨清,象一池春水,

革命烈火在地下進行,

一個又一個青年學生,

就是一粒一粒火種。

一聲炮響,作了悲壯的別曲,

人別離了,牽著彼此係戀的感情,

有的參加了抗戰的行列,

有的向聖地延安遠征。

從此,各自天涯,萬里鵬程,從此,烽火遍地,無影無蹤,

從此,年青的身影在我心中幢幢,

從此,我胸懷裡老裝個臨清。

今天,暮年的我見到當年的同學,

從此,年青的身影在我心中幢幢,

從此,我胸懷裡老裝個臨清。

今天,暮年的我見到當年的同學,

從一閃的神情上去回憶年輕的面容,

一道姓名,似乎不相識,

從新名字上去追想當年的舊名。

今天,這些肩負重任的國家幹部,

就是當年十六七歲的初中學生,

分散了,我們又團聚,

談起往事,句句帶著濃情。

臨清,你這魯西北的名城,

戰火最先燒身,化腐朽為新生。

臨清,我向你歡呼,向你致敬,

你哺育了無數革命的精英!

注:原“大倉”是現“臨清中學”校舍所在地。

附記:山東魯西北出版機構,將出版這個地區“革命鬥爭回憶錄”,向我徵稿,崐因為我1934年到1937年10月,在臨清中學執教三年多,補寫了這篇詩。

原載《光嶽春秋》,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