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地坑院” 黄土高原“奇建筑” 黄土地下“土窑洞”

地坑院文化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从上往下看就像一个个窗户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传说中“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

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


发展成为文化旅游


地坑院原因

地质成因

这些地方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即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 件。



气候原因

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这里十年九旱,降雨最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由于平面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上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社会经济原因

窑院建筑存在数千年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的黄土塬上的先民却相当贫困。这里缺乏煤炭资源,也稀缺森林资源,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地农民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而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很受欢迎,可谓他们的最佳选择。



地坑院构造

地坑院其实也是窑洞的地下形式。

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约二千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



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旧时妇女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大门内、二门外。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这种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地坑院传承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也正逐步发生巨大变革。

人们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砖瓦房所替代,尤其是年轻人更把地坑院看作是贫穷的体现,如今极少再有人建造地坑院了。



一些地坑院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因为没有人居住,成片的地下村落正在加速走向消亡。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作为民居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观,有责任、有义务对民居地坑院进行抢救性保护。



积极地宣传呼吁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培养群众的保护意识,提高领导对保护工作的认识,将地坑院的保护纳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程之中。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来地坑院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当地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抢救与保护,不少著名学者、民俗专家等也都在积极献计献策。



地坑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