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存而走出来的客家开拓精神

当客家人的生存有保障后,求发展就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许许多多的客家族谱记载看来,客家人并不保守,有变通精神。许多客家始祖都鼓励子孙后代不能满足于现状。最明显的莫过于黄姓的《认祖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异地立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尔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休庆,三七男儿总炽昌。”李火德裔孙通过“螃蟹游湖”的故事,鼓励裔孙往有湖有洞的地方迁移,越迁越发达。因此,客家人在闽西形成后的几百年,一直在迁徙。先是向粤东迁移,再向粤中、粤北迁移,然后是返迁赣南,形成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进入清朝,客家人又随着移民大潮,迁到四川、陕西、广西等。迁得更远的到了台湾及东南亚。海外华侨三个最大的群体分别是广东、福建、客家。广东指广府人,福建指闽南人。潮州人是闽南人的一个分支。东南亚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闽南人和潮州人占埠。比如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开埠功臣张理、丘兆进、马福春,分别是大埔和永定的客家人,他们死后被尊为大伯公。至今,槟城仍然是客家人较多的海外城市。又如吉隆坡开埠的华侨是叶亚来,是客家人。还有霹雳赐矿发现后,大量客家人前往谋生,促进当地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充分说明客家人面对逆势环境,善于变通,积极开拓,最终成就事业。从海外侨社三个帮群的分工看,客家人有开拓精神,但在城市建设,贸易兴市方面较弱。与闽南、广府相比,客家大富商明显较少。海外有影响的商务社团负责人,客家人也明显偏少。比如,新加坡的华源会、印尼的中华总商会、马来西亚各地中华会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