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柯姓来历

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迁徙分布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942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世系传承

元始祖:黄帝。公孙轩辕,生于姬水改姓姬,死于荆山(江南)葬于桥山后改龙门(陕西黄陵)。

先始祖:后稷。黄帝第五世孙,原姓姬名弃。性好耕耘,尧舜禹皆授以农师传代,官阶后稷,以教民驯养种植为主,从游牧进入农耕。史称赞他:“奠定姬周根基,扎下五千年农业国的基础”。

太始祖:古公亶父。倡仁行义,修后稷之业,为免除子民受杀戮之灾,携私属徙于歧下(陕西天柱)举国老幼遂之歧下,他国闻者亦多归之,所以古公派下传四十姓氏。周文王姬昌是古公的幼孙有轩伟气质,王者风度,昌为季历之子,季历却排行幼弟、欲授以王位恐不合传统。季历的长次两兄,乃有三次逊国让位的美谈,孔夫子歌颂这是至德之行。

传世始祖:仲雍(即虞仲)。古公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二人为了成全幼弟继位以传文王,便借采药为名而遁迹深山,再次逃赴长江口梅里,国号句吴。孔子曰:“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矣”,兄死无子,仲雍继立。为传世柯氏始祖。

得姓始祖:柯相。是吴王仲雍六世子。周武王会诸侯于柯山,相乃指山为姓,郡受济阳(济阳古郡在今兰改县东,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处),济阳是柯氏的“郡望”。

定姓始祖:柯卢。吴王九世子,为纪念得姓之举而确定以柯为姓,卢的长子周繇继吴王十世子位,次子柯能字相卿,为柯氏立姓始祖,已三千年了。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因为柯卢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因此与蔡氏同称“济阳衍派”。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唐朝时期将“溏”改“塘”,遂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青州堂。

异鹊堂:以典故立堂。

字辈排行

浙江瑞安:乔青腾贤广肇承得云兆(玉)瑞步昌益仰建来永世光克连宗日庆长继锦生华

福建三明: 子伯文志玉长友世大永远盛,元士兴朝邦,洪恩兆泰祥;诗书传正学,礼义注端详;实至声华壮,胤开气运昌;衣冠联奕叶庆聚万年方

姓氏名人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琴,清代医学家,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此书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柯庆施(1902-1965),安徽芜湖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先且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统战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等职。196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2013年4月,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柯姓人口总数106万,中国全国排名14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