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如果白流苏不穷,她还会看上范柳原吗?

很多人对《倾城之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感动范柳原与白流苏在香港沦陷之际,终于决心共度白首,死生契阔。对他们而言,在战乱之下,只有感情才是实实在在的,只有“睡在身旁的这个人才是可靠的”。

不过我认为,就算他们最后因爱而结婚了,那也不过是动荡氛围下的一时激情,算不上是“真爱”。

就连白流苏自己也觉得,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竟然是香港沦陷而成全了她做范太太的愿望,这到底是自己的幸运还是不幸?

她本已死心,一边享受他给的金钱和情话,一边承受他给寂寞和难堪。

但战后的荒芜,如提前到来的海枯石烂,某种情感触动了范柳原——或许是被窝里彼此的拥抱,或许是刹那间彼此的谅解。

但不管是什么,都改变了他的初衷,于是他在外人面前主动承认白流苏是“范太太”,这种苦尽甘来的意外之喜,如“恩赐”一般,让她又哭又笑。

可见范柳原不仅很会掐准时机说情话,而且已掌控了她的喜怒哀乐,能把情话说到她心坎里去,这比含蓄的山盟海誓更来得实际和直接。

他那些随口就来情话,时而野放时而隐晦,一字一句,都渗透着对白流苏的试探和撩拨。

他张扬地让大家知道自己对白流苏感兴趣,也敢于对她“说爱”和“不娶”,用不负责任的态度,逼得无名无分的白流苏,最终不得不走向他的怀抱。

所以撇开“倾城之恋”这层唯美的外衣,我想把范柳原骨子里的“劣根性”捋一捋,看看他是如何让白流苏步步陷入迷网的。

01、最糊弄的借口:“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范柳原是个私生子,母亲因为害怕被报复,使他一直流落英伦,直到他24岁才回国,回到家乡;然而家乡的人和事却令他失望,从这点可窥见,他既厌弃别人也厌恶自己不光明的身份,个性里有矛盾的一面。

所以颠簸流离的身世,让范柳原变得自私、霸道、狡猾也多疑,他不愿被管束,是绝不肯吃亏那一类人。

因此在对待白流苏的感情和行为里,他的“不吃亏”就表露无疑了。

白流苏虽然没读几年书,但她是聪慧机敏的,而且经历过前一段婚姻的磨难,这让她在男女情感上开悟许多,知情识趣,所以在面对范柳原那老练的调情时,她才能做到进退得宜。

若是门当户对的情况下,他们二人用“棋逢敌手”来形容也不为过,但可惜白流苏处于明显的弱势:大龄、缺钱、没地位、不受尊重,还背着一个离婚妇女的头衔。

因此,范柳原很清楚她想从自己身上获得什么,她越是急切,他就越是淡定。

于是他揣着稳赢的筹码,故意撩拨她,有意无意地事先声明: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为自己后来爱她却不娶她埋下伏笔,为自己不对感情负责找借口。

况且,白流苏在这段感情里,本来就缺乏自信和被动的,尤其当范柳原先说完“我爱你”,紧接着就讽刺她“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时,她既屈辱又惆怅,但骨子里的清高傲气,让她不得不保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逼于无奈,她选择回上海,尽管迎接自己的,只有家人的奚落和败坏的名声。

但她还没绝望,残留最后孤注一掷的勇气,只是好不容易等来范柳原的电报,却狠狠打碎了最后的勇气和希望。“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只字不提结婚的事。

白流苏失败了,不去,家人容不下她;去了,就是自贬身价的堕落。可为了生存,至少满足经济上的安全,她屈服了。

“我确实很坏,但是从前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这是范柳原的所思所想,正如一开始,他就为自己的“不结婚”找到最佳的借口。

他利用流言压力和自己风流的名声,轻易就获得了白流苏的投怀送抱,只花一些金钱就买断了她的终生——自由、尊严和希望。

02、最迷惑的情话:“我爱你……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么?”

我诧异地发现,张爱玲笔下的范柳原,简直是个行走的“情话大师”。

“我在这儿等着你呢。”

“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

“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他的甜言蜜语总显得真诚,不重复,还饱含循循善诱的意味。而且他很懂得在白流苏意乱情迷的时候说爱,用暧昧的话语迷惑她;除了“结婚”这个承诺,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宠爱”她,意在让她沉迷。

就如前面所说的,白流苏不敌情场老手范柳原,她虽然看得出他对女人说惯了谎,但她并没把握。只是她敢用自己的前途来下注,若她赢得大家眼中的金龟婿,那也为自己出了一口气。

尤其她是个被家人嫌弃的人,为了抓住范柳原,她不得不以利益为先,谨慎每一步。

所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互有好感之初,前者只是想找个称心如意的女人,但不结婚;后者是想寻个有名有份的长期饭票,好摆脱原生家庭。

因此,他们的感情,从一开始就不纯粹,你来我往,看似谈恋爱,实际是相互试探底线。

不过白流苏几乎从不主动,只是在范柳原主动时,她被动地回应和争取。而范柳原很会投其所好,陪她吃喝玩乐,让她享受金钱权势带来的快乐和自由;

同时不忘奉上亦真亦假的情话,倾诉对她的爱意和欣赏,促使她更希望抓住这份“姻缘”,也更不愿意离开他。

或许有人疑惑,他为何没看中年轻的七小姐宝络,反而看中离异又势利的白流苏?

因为范柳原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她内心的惶惑、寂寞、不甘和野心,一如他在成为家族继承人前的心境。

所以在她身上嗅到同类的气味后,范柳原的个性当然不愿错过,但是喜欢归喜欢,他理智又冷漠地表示不愿被套牢,所以他变着法子俘获她的心。

而且范柳原很懂得软化她的防备,当他说出“我也不懂得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那充满绝望又哀求的话,情感半真半假,但成功地勾起她内心的柔软和怜悯。

那一刻,仿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触动了白流苏,她略略放下心防,嘴上说着“我懂得”,心里也确实愿意试着去懂他、安慰他。

“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范柳原这“情话大师”,还很会在恰当的气氛里说“暗示性”的情话,把情绪和氛围融为一体:

窗户被滕华遮住一半,画面并不圆满,暗示了情感和情绪的不满足,和渴望美满清晰的视觉和感觉;而“玫瑰”一般都与爱情相关,所以这暗示自己还没得到白流苏的爱情,意在撩拨她纠结、愧疚和心动。

由此可见,他完全琢磨透白流苏的心理变化,他知道自己说什么能影响她;为了迷惑她,他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和耐性。

03、最恶劣的行为:把白流苏留在香港,自己回英国

范柳原是个吃喝嫖赌样样行的人,就是无意家庭幸福。所以他就算看中了白流苏,一开始也只托徐太太替自己去接触她,设法把她引到香港去。

当在香港时,他故意对她态度亲昵,人前斯文君子,人后态度肆意,甚至用出双入对的假象,让别人认为她是他的女人,利用流言把她逼往自己身边;

浓情蜜意时,他还夸口想带她去马来亚,仿佛此生就与她比翼双飞;但当白流苏成为他的情妇后,将要去英国的他却不同意她同行,令她独守一个空虚的家。

为何?我猜测他有两种不可言喻的心思:

一是他的愿望已达成,拥有白流苏的同时自己依旧单身、自由,不定性的他当然继续自己的人生,而她并不在他以后的计划中;

二是他想拉开自己与白流苏的距离,生怕自己会爱她更多,那么不婚主义的自己就“输了”,而这不是他想要的。

但无论是那种心思,都足以说明他自私又恶劣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坏男人”属性;

然而,偏偏这样不循规蹈矩的人,才有异于常人的魅力,再加上善说情话和有情调,这样的男人无疑更容易吸引女人——范柳原,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无论女人还是男人,“爱情”只分有两种:一是给“真心”,一是给“真金”。

而范柳原明显是给了后者,他喜欢白流苏不假,但还不至于“真心”这个程度;所以他这凉薄的行为,令本来就处境艰难的白流苏,在这段情里更卑微,后来就算对他有了爱情,她也绝不轻易说出口。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范柳原不愿娶她的行为,已深深伤害了她薄弱的自尊,所以哪怕两人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白流苏也只有满心的悲观。

毕竟,如果香港没有沦陷,他已经按计划远离(冷落)白流苏。那么范柳原最后为何妥协了,亲口给了她“范太太”这名分?

我想,或许是他在残破的家里,体会到了“结为夫妻”的意义——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金钱地位、锦衣玉食都不过是炮火里的灰烬,能实在拥有的,不过是一日三餐和彼此依偎依恋。

所以,他曾经的调情话,果然在倾城之后一语成谶了: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他们最后共结连理的佳话,无疑是张爱玲刻意给白流苏的弥补——不死的主角光环,历经磨难后终于得偿所愿。

那么成为“范太太”,就意味着她以后幸福一生了吗?我看未必。

因为结局里,隐晦的文字透露了范柳原对她有所不同的态度: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的态度,会视妻子或别的女人而有差别对待,瞧,男人的劣根性依旧。

小结:

如果面临倾城倾国的灾难时,你想对喜欢的人说点什么?

或许无语凝噎,但有个充满爱的拥抱?或许真情告白,在末日前相互吻别?

“情话大师”范柳原不认同了,他认为是:给她想要的名分。

对于这份“倾城礼物”,白流苏满意了,可我还是替她感到委屈——因为在这场情感博弈中,她只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

白流苏爱得屈就、卑微,成为“范太太”已是她此生所愿;但如果她不穷,在最好的年华遇上范柳原,她还稀罕嫁给他吗?

我想心高气傲,又聪慧内敛的白流苏是不愿意的,这从她坚守“淑女”身份的执着来看,可见一斑;因此,如果那样的她遇见范柳原,她只会避之不及,瞧不上吃喝嫖赌的浪荡子。

所以他们的“倾城之恋”,实在要感谢香港沦陷的成全——这份“爱情”在成千上万的亡魂中流淌而过,其中的幸运与幸福犹如一叶轻舟,他们的“爱情”虽然抵过战乱苦难,但抵不过时代浪潮的苍凉,倾城的故事,依然在张爱玲心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