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不給勁?因為看不到這種國民CP


最近“社會主義兄弟情”又火了。


這劇裡的CP,怎麼看……還是不如大肘子香啊。


更有評論說,搞CP,還得看小鮮肉。


說到這兒老妹兒就不服氣了,


怕不是小瞧了國民第一CP。


必須得講講它了——



說到這部劇,老妹兒可就不困了。


從片頭片尾的BGM開始,“誰說書生百無一用——”的調子一起,


老北京內味兒,就有了。


從劇情上來看,《鐵齒銅牙紀曉嵐》走的是歷史劇最經典的君臣設定。


一貪官,一清官,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而皇帝專業戶張鐵林飾演的乾隆,看戲吃瓜,特別在行。


從第一集開始,就貢獻出了經典看戲表情包。


看什麼?當然是看和大人和紀大人相愛相殺了。


和張鐵林一樣,王剛也是個“和珅”專業戶。


除了《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夢斷紫禁城》《布衣天子》《少年嘉慶》《鐵將軍阿貴》劇集裡,都有王剛版和大人的身影。


但《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大人,算是國產劇裡最可愛而迷人的反派。


你也是個朝廷大員了,怎麼動不動就蹦蹦跳跳的?


賣個萌,撒個嬌,

對於和大人來說,那都不算事。


當然,通常賣萌對象都是死對頭紀曉嵐。


從第一集開始,和珅和紀曉嵐就開始“相愛相殺”。


老佛爺過壽,和珅大手筆,送了一幅一百八十顆合浦明珠綴成的壽字圖。


自己討好了皇上太后,卻把紀曉嵐的壽禮,換成了一幅白紙。


紀大人也深諳套路,用和珅的圖,成全了自己的禮。


和大人你還是別講話了。


這可真是一家人寫不出兩個“壽”字,還省銀子了。


作為紀曉嵐的官配,和珅深諳“打個巴掌給顆糖”

的道理。


前腳坑了人,後腳就笑臉慰問。


劇中,紀曉嵐幾次三番被和珅設計降職,甚至是關大牢。


和大人呢,不是立刻就帶著好酒去探監。


就是第一時間趕到城門口,調戲調戲紀曉嵐。


上班時間,摸摸小臉,打情罵俏。


哪怕紀曉嵐人都不在,也一時三刻念念不忘。


雖然時時算計,但和珅對紀曉嵐是真愛的情節,那可是真不少。


二人作為朝廷一品大員,時常接地氣去體察民情。


一個拉洋片,一個賣耗子藥,不是同行,也是冤家,非要唱對臺戲。


紀曉嵐一邊賣著耗子藥,一邊嘲諷貪官汙吏,氣得和大人乾瞪眼。


而和大人雖然沒有紀大人的好口才,卻門庭若市,引得皇上也好奇。


看后皇帝微微一笑,露出了成年人都懂的笑容。


自然,買耗子藥不如放X片的賺的多,和大人見紀大人吃了癟,立刻殷勤討好起來。


又是要請吃飯,又是緊跟著人。


紀曉嵐在酒樓裡被打了,那自然得和大人親自送回去。


紀曉嵐在皇上面前吃了癟,哄人的是和珅。


想在紀曉嵐這兒套話,還是用的哄人這一招。


只要你想聽,和大人就沒什麼說不出口的。


來來回回,肉麻得連圍觀群眾都看不下去了。


和珅的管家劉全,出口就是金句:


連皇上都偶爾覺得,這狗糧真是吃不下去。


作為紀大人的官配CP,和大人也很懂什麼叫做“門當戶對”。


雖然歷史上的紀曉嵐,愛吃肉,愛抽菸,


更有野史記錄“日御數女”。


但在這部劇裡,紀曉嵐是無可指摘的清官代表,是民間有口皆碑的“紀大煙袋”。


和這麼個文壇清流要打上一輩子的擂臺,和大人袖子裡也有幾把刷子。


史書記載,鐵三角中和珅年齡最小,清雅俊秀,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


……紀大人你夸人,這怎麼聽著像罵人呢?


在歷史上見不著幾面的兩個人,


在這部劇裡,緣分剪不斷理還亂,處處都是冤家對頭。


和珅在第一部裡就坦誠,他並非沒有想過,徹底搞倒紀曉嵐。


但,和珅也很明白:


天子需要紀曉嵐。


和珅奉承紀曉嵐為“大清國第一才子”。


而自己呢?卻在皇帝面前,裝傻充愣。


對句對不出,只能念“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明面上,紀曉嵐處處風光。背地裡,和珅的小算盤打了無數來回。


這才營造出和珅紀曉嵐“互補”的和諧局勢。


和紀曉嵐不同,和珅在皇上面前,“懂事”“好用”。


每次兩位大人一起面聖,紀曉嵐自稱臣子,而和珅必謙稱奴才。


做奴才,要識大體,有大局觀。


在皇帝尋母一案中,和珅充分展現了自己貼心小棉襖的功能。


既能解決朝廷的燃眉之急,下撥賑災款,解燃眉之急。


又能處處周全皇帝的面子,有法子掩蓋“皇帝生母貪汙”的秘聞。


兩袖清風的紀曉嵐,可顧不得這麼多。


他心裡想的,只有把每一粒糧食都交到災民手裡。


由此才有了監獄對談“災民不是人”的名場面。


但紀曉嵐理直氣也壯:沒錢沒糧食,就找朝廷要啊?


找誰要?


管錢的,自然是戶部尚書——和珅。


而和珅也比紀曉嵐更瞭解,國庫裡已經沒有錢了。


所以才把人吃的大米,換成畜牲吃的麩糠。


乾隆盛世,華麗的外表下,是一具空洞衰老的軀殼。


劇本早已安排了,紀曉嵐才是那個“走人間道,扛頂風旗”的人。


偌大的王朝,裡子面子,都得有人撐著。


不然怎麼著?還想揭竿而起,改天換地?


所以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兩位大臣鬥智鬥勇一百多集。


結果卻總是:時而西風壓倒東風,時而東風壓倒西風。


心機算盡的和珅,也曾暴露出自己的小野心。


在第一部裡,他曾對紀曉嵐表現出拉攏之意。


但很快,和大人就把這種危險的想法按了下去。


皇帝早已對和珅表現出了庇護。


是私心,但也是警告。


權力需要制衡和分散,臣子一旦不再互相爭鬥,聯起手來。


原本穩定的鐵三角關係,頃刻崩塌。


而手握皇權的君王,可是時時刻刻都活在危機感之中。


君之逆鱗,不可觸碰。所以在餘下的幾部裡,和珅心甘情願地扮演著“丑角”。


兩袖清風,警醒百官,卻無法受到乾隆真正的重用,紀曉嵐的命運也因此註定。


雖然有許多個和大人,只有這一個,才能與紀大人“長長久久”地把戲演下去。


《鐵齒銅牙紀曉嵐》能連拍四部,成為國劇經典IP之一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然而,在如今看來剖析官場權力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卻也因為

“戲說歷史”而遭到不少質疑。


當時就有人問:“和萌萌”和“紀寶寶”的歷史形象,是不是調侃太過?


也有評論一針見血:


“正確的歷史觀與美學觀的完美結合才是標準。如果一部歷史劇是把握了歷史發展規律、發現歷史中的智慧並給以出色的審美表現,就不能歸為‘戲說’。”


這一番探討,如今看來,並不過時。


該劇的編劇之一鄒靜之說:


“歷史是個筐,現實往裡裝。寫來寫去還是寫當下,哪怕是穿著古裝,其實都是寫的今天的故事。”


有些道理,人心善惡,清濁是非,是現實和藝術永遠的共同話題。


而在此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優秀作品,樹大根深,才有了更長遠的活力。


《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已經走過近二十年,迄今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而這二十年中,又有多少潦草應付瞎胡鬧的劇集,早已被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