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明节,跟孩子这样过更有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清明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怀念先人的节日,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几天,人们都会出门祭祖踏青,植树等户外活动。

但今年的清明节因为新冠疫情,可能不适合大家出门,那我们该怎样跟孩子一起过,才更有意义呢?

首先,讲故事;

讲讲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讲讲介子推为什么割大腿上的肉,烤来给没上位的晋文公吃(有点渗人哈……)。晋文公上位后忘了介子推当日的恩情,之后想起来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却不愿意见他。为了逃避晋文公,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去山里,晋文公听了臣子的馊主意,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见他。哪知母子俩被烧死也没一出来。晋文公在介子推母子遗体旁柳树洞里找到一块布,上面有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这一天定位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不准烧火做饭,只准吃冷的食物。 第二年,晋文公去祭祀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老柳树居然活过来了,把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对具有高尚品格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这天,人们就禁止烟火以表示纪念。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寒食节、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节日。还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介山就在陕西省介休市哦!

孩子多半对故事感兴趣的,怎么样吧故事讲得生动,那是你们的事啦……反正神逗现在讲的不行!当然我会努力的

讲故事的同时,普及一些知识,是不是很不错呢?告诉孩子,不光是我国过清明节哦,周边的一些国家也过这个节日,比如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跟孩子一起做做清明节吃的传统美食,比如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吃推子馍子福、广东福建的博饼、还有比较普遍的青团等等,当地习俗怎样,就陪孩子做什么样的吧,也都很简单!

第三,和孩子一起诵读有关清明节的古诗,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刘长卿的《清明后登城眺望》:“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等等。跟孩子一起讨论诗中的画面,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不错的办法哦。

最后,跟孩子讲已故先人的事情,表达对先人的感激和怀念,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讲讲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识,但还不大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发现大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而家长需要及时巧妙地引导和解释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疑惑。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在人们的心里。

目前疫情虽然控制住了,但外出活动还是有很大风险的,毕竟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存在。所以还是呼吁大家今年的清明节尽量不要出行,可以选择网络祭祀。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关注神逗奶爸,每天分享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