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可圈可点“学习品质”之专注力(十五)

一个青年来到美丽的绿洲,遇到一位长者。

青年问长者:“这儿好吗?”

长者又问:“你的家乡好吗?”

青年回答说:“糟透了!我讨厌极了!”

长者说:“既然这样,那你赶快离开吧!这儿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有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长者也同样反问。

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美,我想念家乡的亲人、花草、山水……”

长者说:“这儿同你的家乡一样好。”

美丽乡村:玉山镇^ - ^

旁观者很诧异,问长者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长者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挑剔的眼光去看,便会找到无数缺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①如果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

②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

③多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看了上面的故事。嗯!那回到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中,回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反观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孩子?还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面对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的种种场景。

以理性思维来说——我们的不同“眼光”就是我们的不同立场。有了不同立场才有“换位思考”的练习和实践经验,才有了辩证的思想,才有了全局观。

以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我们不同的“眼光”就是我们对孩子的不同“投射”。

无论是“投射性认同”(即“好我”的投射),还是“投射性指责”(即“坏我”的投射)都是你的“念头”借由孩子这个载体的表征。

不同的投射其实是你不同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为你的“一厢情愿”!其实孩子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并不是你投射的样子。

【反思】

对孩子行为的“投射”与养育者情绪水平正向相关。情绪平和,在大脑自由、有氧呼吸状态,两种投射皆可出现,抑或一种积极的投射。情绪失控,则跌入“投射性指责”的漩涡,各种焦灼…

亲子关系如此,夫妻关系亦如斯!

【心理学概念小贴士】

什么是“投射”?

“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个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就是投射的例子。

就像你的心情很好,看下雨天就是美好的;你的心情很糟糕,同样的下雨天,你感到的却是,那雨水就像你的一滴滴眼泪,这就是一种投射!即“境由心转”不同念头投射的结果。

铺陈那么多,其实我想说,该夸夸我的孩儿们了

兄弟俩可贵的学习品质——持久的“专注力”

【附】主人翁介绍:

乐乐哥哥——6岁+(我的儿子)

乐乐拔了一根萝卜在老家农田边那片杏花林旁

皮皮弟弟——3岁7个月(我的侄子)

在野趣油菜花地发呆的皮皮

【我们的故事】

一天早餐后,我拿书来阳台阅读。皮皮弟弟跟了过来,皮皮小朋友最近有点黏姑姑了,有点喜欢姑姑了,喜欢和姑姑呆一起。

皮皮自己拿着蓝牙耳机,来到姑姑书桌旁,要求姑姑给他听歌曲《小毛驴》。姑姑第一次播放时,放错演唱者了。第二次在皮皮的指导下,姑姑才把歌曲放对。硬汉皮皮对歌曲比较专一,认准歌手认准商标。

瞧!听歌时多么投入、认真的样子!兴趣驱动,欣然专注!

情景再现,皮皮专注听歌的样子。

附:前一天认真、专注地听小爱唱《小毛驴》

皮皮弟弟在哥哥学习时,已经约定俗成“不打扰,不打断”!回小卧室自娱自乐或者睡觉。

乐乐哥哥拿了几本心爱的书《奶嘴超人》、《揭秘机场》、《精灵鼠小弟》,自己一人在沙发上阅读,一会坐、一会躺,一会笑、一会严肃的样子……

妈妈(姑姑)看书从阳台转战床上,因为看着看着瞌睡的不要不要的,皮皮弟弟回婆房间午休,乐乐又拿来一堆书,自顾自地专注地看了起来。

床边站着小看一会

床上被《忙慌慌的狼小小》吸引

被书包围的张乐乐

妈妈旁边阅读欲罢不能,乐乐读的津津有味!喜欢这个feel~

【培养专注力小贴士】

(1)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望。

A.在孩子喜欢用口探索的0~18个月的“口的敏感期”尽管放手,不制止、不禁止、不压制,关键去心病“怕脏”。给孩子提供干净的、安全的物质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给予孩子有兴趣专注于一件事情的环境和心理支持!

B.孩子大一点,会爬、会走后,活动空间变大,给予机会和环境支持。比如:用手探索——两指捏物体,小手精细动作得到发展,给予练习地机会,最近发展区挑战练习中,有意注意(专注力)得到训练。

用身体探索——不同的运动:球类游戏、小型亲子体能游戏,家长陪孩子共同动起来,用身体探索外界,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驾驭自己的身体。投入于运动的时间越来越长,专注力(有意注意)就得到了锻炼,专注力“肌肉”(神经元连接变粗)变得强壮!

(2)在孩子做一件事情:或玩玩具、或看动画、或阅读、或

游戏,不随意打断。

破坏专注力最常见情形之一,在孩子正专注玩玩具时:“宝贝,吃饭了!快收拾玩具!”

这对有意注意萌芽或初步发展的孩子来说,堆专注力破坏是摧毁性的!不打断也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和接纳!这是一种积极能量场域的给予。

所以,对孩子要有“弹性时间”的适当放宽和给予。第三选择,获得“双赢”!

(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学龄前儿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在运动中,(负能量、盈余能量)能量得到释放,身体血液有氧运动,大脑激活放松,意识回归身体,赋能意志力的能量池。

(4)专注力训练游戏。

比如:找不同、拼图、循序渐进难度递增记忆类游戏。

【学前心理学概念科普:

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区别》

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的心理学家也称它为积极的注意、主动的注意。(如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保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又称消极的注意、被动的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以上,是我们遵从的原则和生活中的教育引导,分享给您,愿有用~

与其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更觉得是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每个生命都有内在力量,生命力内驱力使然,孩子天生具备好奇心、探索欲望,在其驱使下,兴趣驱动、专注完成一件事情!专注力自然而然发展!

所以,敬畏自然法则!尊重规律!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良好的专注力孩子终身受益!

一来,为小学后专注于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来,为此刻和将来“成为自己”活在当下奠基!

每天五分钟专注力刻意练习后,体验到的生命力量是不是很神奇呢?试一试就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