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再现一个优美、野蛮、臆想中的昨日欧洲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


一部电影深层次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导演用灵魂精髓塑造出的生动活物,对一个民族一片土地满怀敬意,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沉痛反思。


- 致敬-


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他从茨威格自传《昨日的世界》中感受到了“最好的欧洲”逝去的悲痛,于是他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力图再现一个优美、野蛮、臆想中的昨日欧洲。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诗人,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等都是他的著名代表作。


导演韦斯•安德森就是受到了这位奥地利作家的启发才拍摄的这部电影,并借鉴了这位小说家在写作时常用的套层结构,最终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构筑了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荒诞世界。

影片的海报设计是将演员如同酒店的钥匙编号牌一般罗列起来,演员阵容之大可见一斑,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要让如此之多的角色各有特色且令人印象深刻,就要将这些电影人物“漫画化、卡通化”。


譬如,门房先生的话痨,泽罗的懵懂,阿加莎的单纯,迪米特里的邪恶,乔普林的邪恶,瑟奇的懦弱,警察的蠢萌,整部电影看上去都有几分漫画的感觉,不像是真人电影。

影片背景设定在二战前夕,用安德森的话说就是“暴风雨就要来了。”他们的处境因为纳粹党卫军的到来而变的复杂,尽管党卫军的符号SS在电影里被隐喻成了ZZ。

故事着眼于一位酒店门童古斯塔夫先生(拉尔夫•费因斯 饰),古斯塔沃和年迈的一位被尊称为D夫人的欧洲贵族(蒂尔达·斯文顿 饰)情投意合。

D夫人去世后,在她的遗嘱中将一副价值连城的名画《苹果少年》留给了古斯塔沃,这一举动惹恼了她的儿子迪米特里(阿德里安·布洛迪 饰),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古斯塔沃的厄运就此拉开了帷幕。

D夫人之子 阿德里安·布劳迪 饰

《苹果少年》是电影原创的名画,虽然价值连城,却给古斯塔夫引来了杀身之祸。苹果在《圣经》中是欲望之果、禁果,而在欧洲语言中,也有“宝物、财富”的意思。

这幅画的隐喻着整个犹太民族聪明和善于创造财富、保护财富的特性,从阿拉伯半岛撒向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

当D夫人的儿子迪米特里得知母亲的名画不归自己所有时,便无视法律和契约,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杀证人。他暴戾、残忍、粗暴,视财如命,是对遗产却又有着畸形的执着,这像不像希特勒呢?


同样作为同一文化的继承人,希特勒想占有祖先的所有遗产,但是却完全没有继承到其精髓,同时撕毁停战条约,穷兵黩武,屠杀犹太人......


影片魅力之处就在于此,表面看似怪诞的语言行为情节或是环境的背后,埋藏着无数引人深思的内涵主题。

除了耐人寻味的剧情,安德森电影的画面也非常值得人分析,对称的构图、高亮的调色、人物的站位都经过了细致精妙的设计,看起来有一种微妙的美感。

电影中恰到好处、又微妙讽刺的喜剧表达是致敬“刘别谦笔触”,悬疑的设置致敬希区柯克。而俏皮浪漫与幽默尖刻的完美融合则是致敬比利怀尔德。

● ● ●


- 镜头 -



撇去《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欧洲文化背景和深层隐喻,本片就是一个四层叙事结构的故事书。

● ● ●

在画面布局上,电影大量采用了画框感强烈的封闭式构图,用一扇窗或是其他规则的布景把人物框在里面。




● ● ●


在镜头表现上,拍摄人物时多用低机位的广角镜头。





● ● ●


导演的强迫症除了体现在贯彻全片的五五开原则上,也同样体现在了景物俯拍的镜头上,比如餐具的排列,花束的摆放,杂物的布局,甚至是一张破地图的摆放,都严格按照屏幕比例进行分配。





甚至每一张床都很符合强迫症的观影要求。




● ● ●

其次是全景镜头,在内景和外景中都大量使用,人物在画面中占比最小却又是主角,使得画面饱满通透且体现多物体结构的整体美。



● ● ●


快速摇镜也经常出现在安德森的影片中,即在拍摄一个角色行为时,突然手持摄影机转向另一个角色,如古斯塔夫与城堡管家的对话,D夫人的儿子与他的姊妹们的对话,这样的表达更加具有节奏感,也刻画出了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