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行(一O四)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九仙山


九仙山,俗称九仙顶,坐落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西北面,东山港南侧,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因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历代军事要地,故又称水寨大山,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政府198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名胜风景区主要景点。

九仙山,俗称九仙顶,坐落在铜陵镇西北面,东山港南侧,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因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历代军事要地,故又称水寨大山,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政府198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名胜风景区主要景点。

明初,江夏候周德兴建铜山所,在这里设铜山水寨,因此又称水寨大山。明初调漳州府军守卫,因是本地士兵,很多人擅离军营回家,后改调兴化府(今莆田、仙游一带)的官兵优驻守,官兵们奉祀“九鲤湖仙公”于山顶石洞里,故名:“九仙山”。概言之,丰富多彩的历史,使一山有三名。

东山岛九仙山实际海拔仅52米,但山势险峻,拔地而起,濒临东山港,面对台湾海峡,扼住海上航道咽喉,大有“一夫当关”之势,黄道周赞曰:“……东赴如鹏,左舒右昂……是虽十仞,具千仞之势矣。”故为历代军事要地。是谓大山,实指雄峻险要耳。山麓石阶百级,扶蹬而上,曲径迂回,山峦挺秀,榕树覆盖,石壁奇洞,自然风光绮丽。


九仙山也叫水寨大山,顾名思义,这座山和水寨有关系。明初,江夏候周德兴建铜山所,始设铜山水寨。所谓水寨,就是现在的海军基地。明初调漳州府军守卫,因是本地士兵,很多人擅离军营回家,后改调兴化府(今莆田、仙游一带)的官兵驻守,明朝中期景泰年间水寨移至九仙山,建成水寨,官兵们奉祀“九鲤湖仙公”于山顶石洞里,故名:“九仙山”。九仙山背临铜陵镇大澳湾,面向铜山古城,地势险要,是历代军事要地,戚继光,郑成功曾先后在此屯兵,建水师。



九仙山山势挺拔,曲径迁徊,古榕如盖,盘根错节,须根如篱,风景优美,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请大家跟我从南麓石阶上去,你们看,前面左侧巨石石壁上有“宦海恩波”四个大字。这是明嘉靖五年(1526)福建参政巡海道蔡潮到此巡视题下的。明嘉靖十五年(1536)镇东卫升钦眷差总督吴文(字朝器)防备倭寇入侵有功,铜山水寨官兵在巨石中间,建立“惠德碑”以示纪念。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和万历十年(1582),戚继光曾两度率师在铜山所屯驻,修造战船,于大澳海域操练水师,抗击倭寇,指挥台设于此。巨石下面的一块石碑,是明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林轩(谥文穆)登台揽胜题写的一首诗《游九仙岩》:“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深夜寒泉流出月,晓天清露滴松花。”后人到此揽胜题咏的很多,所有的诗都和他的韵而写的。明末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撰写的《铜山石室记》文中写道:“予自早岁,日陟兹山,月出东望,荡漾两海,海中塔峰,正当架上,柱海与天,如圭拥壁,心系而乐之。”从历代文人墨客的记游诗中,可见九仙山的绮丽景色了。


沿着石磴云梯对面,有一块大而险的巨石高踞山颠,上刻有“瑶台仙峤”四个楷体大字碑刻。这是当时郑成功训练水师的水操台。前临宽阔的东山湾,居高临下,其势雄险,湾上来往船只尽收眼底,这是当年戚继光指挥抗倭的遗址,也是郑成功操练水师收复台湾的指挥台。

顺着铁扶梯下了水操台,就到了鲤鱼石。鲤鱼石后面有块行书石刻,题刻《横海歌》一首,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水师提督施德政渡海到澎湖征剿倭寇,奏凯回归,在此庆功,宴会战士,饮酒赋诗,写下的一篇文词壮丽的诗篇。



绕过鲤鱼石,就到了“九仙石室”,石室大石为盖,下台门,洞内平坦,可坐十余人,是个天然的岩洞,为东山岛十八景之一。洞中有洞,一通到底。洞内清幽明净,通风清爽,冬暖夏凉。东面有《仙峤记言》石碑,高175公分,宽70公分,是明永历六年(1652)所立镌刻,全是楷书,记载当年郑成功驻兵铜山的四十三位部将,乐捐白银三百两修建观音堂(已毁)之事。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水师提督程朝京同参戎李楷先后三次督师至此山,室中“铜山石室”为他所书,并写下了《视师三度驻铜山》律诗一首于壁上。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春,镇宁知州段佰介部属周光甫挥师北上,镌刻韵律诗二首于石壁上。





九仙山是书法艺术荟萃的地方,留下摩崖石刻二十多处,楷、草、隶、篆无不珍品,诗文所记对研究东山历史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