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卫东文艺宣传队演出《沙家浜》


1965年,我从武汉重型机床厂奔赴鄂西北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南漳的国营金属制品厂(代号9614),不久,9614厂迁入襄阳市846厂(国营南河农具厂,后为卫东机械厂)。在鄂西北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近50年的光阴。在这里,我不想提及三线那些辛酸的往事,还是讲讲值得留恋的美好记忆吧!


卫东厂文艺宣传队演出现场


卫东的“沙家浜”

我们刚来卫东厂,各方面的条件很艰苦。物质生活的匮乏,在当年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了。而精神生活的匮乏,就让人们显得有些单调、无聊。

在还不知道电视为何物的年代,工厂时不时的放映一两场电影,给大家带来极大的惊喜。遇到下雨天,人们都披着雨衣、打着雨伞照看不误。就是在数九寒天,也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有的还带着小棉被,在凛冽的寒风里,全神贯注,一睹为快。冬日的寒冷,被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冲淡了。

当时处在“文革”时期,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各地文艺宣传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我厂也扯起了“卫东机械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面红旗。当时,除了一些歌颂“文革”的影片外,舞台上,八个“样板戏”是唯一的文艺节目,我们宣传队选择了《沙家浜》。

谈起《沙家浜》,那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在卫东厂排演《沙家浜》,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沙家浜》的几个主要角色,其中有四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陈可明、李琦、李显普、徐还元,他们都是从专业剧团当兵后复员进厂的,比一般人更熟悉舞台,为我厂排演《沙家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个个都是鲜活生动、唯妙唯肖的。

“阿庆嫂”扮演者陈思梅是华中工学院本科毕业生,曾担任过卫东厂的教育科科长。天生一副好嗓子,她婉转悠扬的唱腔,镇定自若、临场不惧的神情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陈思梅模仿京剧名家洪雪飞潇洒的表演、优美清脆的唱腔,每每还会在耳边响起。现退休在家的陈思梅,大家都还热情地喊她“阿庆嫂”。

“沙奶奶”由王莲珍扮演。当时,王莲珍还是一个未出嫁的“老姑娘”。高高的个头,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不黑不白有点稍胖的面孔,生就一副“老旦”的模样。她嗓音浑厚、高昂,深受观众的青睐。为了演好沙奶奶,她经常关上门,对着镜子练口型。第一场正式演出,她“说来话长……”的开场白一落音,大礼堂内上千名观众同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她的演技好评如潮。

“郭建光”由我和陈可明两人合演,我演上半场的文戏,他演下半场的武戏。这是我们唯一缺憾的地方,没有一个文武兼备的“郭建光”扮演者。我的嗓音还算马虎,那大段的唱腔,使我终身难忘。“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优美唱段,成了我的“保留节目”,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唱出来。特别是和“沙奶奶”王莲珍“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的对唱,二人配得天衣无缝,让人难以忘怀。

饰演武戏的陈可明,是工厂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身高1米8,长相潇洒英俊,是我们那个年代标准的美男子。还弹得一手好扬琴,长号、小号样样精通,是一位“多面手”。他参军前是沔阳县(今仙桃市)汉剧团的演员,演的都是“正面人物”,在卫东文艺宣传队演郭建光非他莫属。舞台上,他那身段、那形象,那高难度的武打动作,在我们眼中,真是神了!

李琦,小小的个头,一张“娃娃脸”,是卫东文艺宣传队的杂技演员,还是卫东篮球队中个头最小,但球技精湛的主力队员,比赛中满场飞奔。他扮演的“沙四龙”身手矫健、栩栩如生。

再说说“反派”人物。

“胡传魁”的扮演者彭筱汉,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为人豪放讲义气,

说话幽默风趣,笑话连篇。现在是襄阳市“天门同乡会”的会长。他生就一副莽汉的模样,高大的块头,人胖肚子圆,加上夸张的脸谱,让人忍俊不止,拍手叫绝。现在很多老人都忘了他叫彭筱汉,“胡司令”的绰号在卫东是响当当的。

“刁德一”扮演者张国亮,华中医科学院本科生,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装法祖教授,是我厂职工医院的外科主治大夫。长相英俊,一副知识分子的文绉绉的形象。他饰演的“刁德一”真是入木三分。有一次我们到他家玩,正赶上两口子争嘴,我们赶忙劝阻,哪知嫂子指着张国亮向我们诉苦:“你们真会选人啊!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刁德一,阴险毒辣。”一句话把我们全逗乐了。可想而知,张国亮大夫的表演是多么的深邃、投入。其实生活中的张国亮不是这样的,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堂堂一个正人君子。可惜的是他调往武汉后,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眷恋。

厂工会文体干事周西恩饰演李副官;十车间工人郑幼安饰演刁小三;工会放映员邓毛子饰演匪兵甲,都很成功。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郑幼安在第一次正式演出中,因彭筱汉失手,还真正地挨了“胡传魁”一记响亮的耳光,为《沙家浜》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巡回演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要公开演出了。不足的是灯光布景不尽人意,我们准备向市文化局求援。文化局的副局长是个画家,叫刘仲杰。我一听刘仲杰的名字就问是不是武汉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笑了,他应是我儿时一起长大的伙伴,又是初中同班同学。我们立马赶到那里,刘仲杰见到我,分外高兴。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指着一箱他画的布景说“随便挑。”在吴振发、裴厚林两位师傅的精心布置下,舞台效果真是让人惊叹,没有哪一支业余的文艺宣传队能搞得如此完美、景象逼真。

还有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张正清师傅,绰号“张管道”,他是乐队的司鼓、指挥。他润色着整场剧情的节奏,一板一眼的打击乐声,严格按照专业剧团的水准,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在襄阳市区内的国营六化建、棉纺厂、汉江机械厂、364医院、市直招待所等单位巡回演出了十多场,场场座无虚席,深受欢迎。

“智斗”是整个《沙家兵》剧目的重头戏。三位演员的表演是很成功的,陈思梅把“阿庆嫂”的沉着、机智表演得细致入微——她那察言观色的神情也倾倒了所有的观众,她成了卫东厂永远和蔼可亲的“阿庆嫂”。彭筱汉把“胡司令的粗旷、鲁莽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活脱脱一个“草包”摆在了人们的眼前。张国亮一句“这个女人不寻常”,十足的京腔博得了台下京剧爱好者的阵阵喝彩声。观众们也随着这婉转的旋律,低声吟唱,过足了一把京剧瘾。

接下来的武戏把演出推向了更大的高潮。陈可明、李显普、李琦、徐还元充分发挥了台柱子的作用,他们的武打动作形象逼真,特别是他们上演了跟北京京剧团“样板戏”一模一样的“三险”动作:李显普、徐还元二人飞身鱼跃,李琦一个漂亮的小翻,三人在空中重叠一线,一气呵成,壮观精彩。我们这些“二踢脚”面对着用布拉起的围墙,纷纷鱼跃而过,整个剧场一片欢腾。掌声、锣鼓声、欢呼声,形成了一首特有的交响乐。

由于革命现代京剧的普及,人们渐渐地不满足于“样板戏”了。于是我们又排练了一台以杂技、魔术、歌舞、相声、慢板等曲艺混杂的文艺节目。当时,周西恩的魔术《钓鱼》、杂技组的《练兵场上》、熊玲凤的女声独唱《沂蒙颂》、邱世平的男独《塞北的雪》、吕欢慈的小提琴《新疆之春》、吴国民的竹笛《喜洋洋》、许连波的黑管《行军曲》……都轰动一时。其中难以忘怀的要数我和胡云合作自编自演的湖北慢板《计划生育好》。老的卫东人都不会忘记那几句经典的台词:“老大要吃水饺,老二要吃油条,老三这些他都不吃,我要吃热窝苕。”诙谐、幽默的表演,引来满堂的哄笑。还没等人们回过神来,我们又甩出了一个包袱:“老四老五嗷嗷叫,等着喂奶糕。”胡云那夸张的动作,让观众大笑不止,简直乐翻了天。《计划生育好》这个节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不实行计划生育、儿多母苦的无奈和尴尬,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有所反思,有所感悟。


卫东厂文艺宣传队演出现场


走向辉煌

我们开始在市内各单位巡回演出,卫东厂文艺宣传队的名声渐渐地传开了。

周边的地区如光化(今老河口市)、南漳、宜城等县纷纷发出了邀请,于是,我们走出了市区,也逐步走向辉煌。

在南漳县,县工会的负责同志、武装部的首长热情地接待我们,安排我们住在县招待所。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招待所还把二楼的旅客都调整到三楼,让我们集中住在二楼,真是照顾周到,令人感动。我们在南漳演出了三天,场场爆满,现场掌声雷动。有一个观众上来问我:“你们是不是专业剧团?”我摇摇头说:“我们都是三线厂里的职工,都是业余文艺爱好者。”他竖起大拇指喷喷称道:“了不起,了不起!”南漳人民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每次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我们一次次拉开大幕,鞠躬致意,谢谢啦,南漳的兄弟姐妹们!

在宜城,火爆的场面,更是让人难以想象。演出的地点设在宜城县(今宜城市)大礼堂。演出的第一天,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观众不计其数,黑压压的一片,把诺大一个礼堂围得水泄不通,使我们无法进入舞台。负责同志多次分流人群,都不见成效。无奈之下,礼堂的管理员,带领我们绕道二十多分钟,从后门才进入礼堂。我们从大幕缝隙往外一看,场面让我们惊呆了,整个礼堂挤满了人,根本无法通行,这就像人们形容的无立锥之地。周围的窗户上、外面的树上都爬满了人。大幕一拉开,人头攒动,外面的人想涌进剧场,场面几乎失控。剧场负责同志再三高呼:“宣传队不会走,今天看不到,明天再来!”这才慢慢地稳定了大家的情绪,没有酿成群体事故。现在回想起来,那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

我们在宜城连演了三场后,在剧场领导的再三要求下,我们又加演了一场,这才结束了宜城之行。临别的时候,县招待所、剧场的领导依依不舍。我们在车上频频向他们招手致意。再见,热情的宜城!再见,宜城的父老乡亲!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每晚演出结束后,当地的负责同志都会准备大盆大盆的红烧肉、排骨汤等丰盛的菜肴款待我们。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肚子里油水不多,那肉香、汤香,至今还口有余香。为了感谢菜肴的制作者们,我们还会选几个唱段献给他们,同样会得到他们的阵阵喝彩。

回首三线往事,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卫东厂文艺宣传队给襄阳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欢快和乐趣,也给那个文艺匮乏的年代增添了一抹难忘的记忆,至今让卫东老三线人念念不忘!

作者简介:余毅林,男,1942年6月生,武汉人。1961年在武汉重型机床厂参加工作。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奔赴鄂西北南漳县国营金属制品厂,1968年并入卫东机械厂。历任国营卫东厂八车间钳工班班长、设备科工装管理员等职。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尤其对文艺、书法和文体娱乐活动情有独钟。现退居襄阳,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