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揉谷中心小学张丽丽:关于“落花生”的那些事儿丨语文角

作为基础性课程之一,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学科策划“i数学”之后,《教师报》头条号即日起推出特别策划“语文角”,诚邀广大教师参与,可择以下话题谈观点、述经历、讲方法:您是如何看待语文这门课程的?语文给您的人生影响是什么?您觉得如何才能学好/教好语文?语文老师该具有什么气场(或特质)?哪一位语文老师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落花生》是我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现在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小时候学这篇课文,我一直搞不清楚为何题目叫“落花生”,叫“花生”不行吗,或者叫吃花生、品花生、谈花生不可以吗,带着这个疑惑直到现在。有天下午突然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查询,终于解开了疑惑。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中心小学教师张丽丽

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面上结果,唯独花生是在地上开花地面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关于这个落花生,里边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据说明代建基皇帝朱元璋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有一回,他在一块田地里睡觉,那块田里种的是花生,传说那时的花生所结的豆荚在成熟的时候是悬挂在空中的,和其他豆类一样。而这真命天子就因为这大颗大颗的豆荚,被扰得睡不着,气愤地说:为什么花生长大了,不埋到地底下呢?奇怪的事真得就发生了,花生一个个埋到地下去了,从此以后,就改叫“落花生”。

当然,故事只是后人的杜撰,添加了想象夸大的成分,可是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我却不再疑惑。我一直很喜欢许地山的这篇课文,文字简单朴实,道理浅显易懂,通过一家人的一次普通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具教育意义。

现在看来,这篇课文融入了劳动教育,实践操作,仪式感培养,对话练习,以及做人的教育等等,可谓一文多用。也许当时作者写作此文,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记录了一家人种花生,吃花生,谈论花生及借此教育孩子的过程,却不曾想,这样看似简单的记录却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纠正了他们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不曾有机会教授这篇课文,但课文中父亲的那番教导却一直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在课堂上,我用它来教育学生,生活中,我用它来修正自己。

去年,儿子学这篇课文时,我和他进行了角色扮演,反复读这篇课文,然后让他自己说出父亲想告诉孩子们的道理。儿子很是专注,他说,妈妈,花生确实有很多好处,既能生吃,也能熟吃,还能榨油,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学了这篇课文,我也想种花生了。“除此之外呢?”我问他,他想了想说,那我以后也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至此,我释然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不再是我心中的疑惑,而文字带给我的帮助和影响也已深深的镌刻于心。我想,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者,知晓这样的结果,应该都是欣慰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