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 打造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table>

中山东区作为中心城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和机遇期。图为东区盛景尚峰片区。 叶志文 摄

/<table><table>

中山东区将新建一座全日制公办小学长江小学,可向适龄学童提供1800个学位。 受访者供图

/<table>

三月初春,紫马岭公园内春意盎然。中山路和起湾道车流穿梭,位于十字路口旁的东区CBD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通过早谋划、早研判,中山东区靶向精准施策,制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发放暖企补助超2000万元,助推企业渡过难关。近年来,东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服务配套、强化创新引擎,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去年,东区始终保持着长期稳而向好的经济“基本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26亿元,增长5.1%,位于全市前列。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速常年居全市前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116.86%,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东区作为中山的中心城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和机遇期。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东区正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快速连接交通大动脉、深度挖掘空间潜力、完善城市“硬配套”、提升引才“软实力”等方式,打造营商环境“金字招牌”,高质量发展再增新引擎。

从内联到外通 以交通突围谋机遇

作为中山市的中心城区,东区路网四通八达,形成了孙文路、中山路、博爱路、南外环等4横,岐关西路、兴中道、起湾道、长江路等4纵的城市主干道框架,快速连接市内各镇区及周边城市。

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2020年是“中山市交通攻坚年”,全市将投入超200亿元,推进“四纵五横”高速公路和“二环十二快”干线公路建设,加快推进38条瓶颈路建设。

于东区而言,交通攻坚战也是区域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战。为加快建设快捷通畅的区内交通体系,织密区内道路网布局,东区全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作为属地,东区计划今年完成悦民路道路工程项目、悦宾路道路工程项目两条“瓶颈路”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今年底,两条瓶颈路将全线打通,大大缓解广珠公路和轩朗路的交通压力,畅通东区南部区内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状况。

除打通瓶颈路外,为更快实现交通线路“内联通”,东区多条道路主干线快速化提升改造工作正快速铺开。长江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在2020年开年已全面收官,实现全线贯通。长江路快速化改造联通了南外环和北外环,成为东区乃至整个中山主城区的“黄金景观走廊”。

市民驱车从长江路的濠江西路路口驶入,抵达南外环路口只需10分钟,沿线不再设置红绿灯,实现车辆快速通行。这将有效破除跨区域交通的时间壁垒,为其他镇区与东区间区域联动增添一条“绿色通道”。

在“外联通”方面,中开高速的建设将打开东区区位优势的新局面。根据招标计划,中开高速中山段南线将在3年后建成,并穿过东区,联通深中通道。这意味着东区有望成为深圳通往中山城区的第一站。

随着东区瓶颈路工程、主干线的高速化改造等项目的推进,以东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有望实现一轮“交通大提速”。在“半小时经济圈”内,东区将设有连接深中通道的中开高速中山城区出口、直通港澳的中山港码头及多条高速入口,随着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的建设,还将增添濠江西路站、东祥路站2个城市轨道枢纽站,这将为东区经济发展、内外联通提供极大的便利。

加速高端服务业态集聚 打造一流特色产业平台

东区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的镇区之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90%。近年来,吸引了不少金融机构入驻,如去年9月,来自新加坡的大华银行中山分行入驻东区,成为首家入驻中山的外资银行一级分行。

目前,东区金融服务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并凸显集聚效应,吸引了1700余家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入驻。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及类金融机构集聚在东区。2019年,该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4.63亿元,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约23%。

金融业作为东区龙头产业之一,下一步将打造“金融+科技+产业”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扩大规划范围,通过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众创金融街提升发展。

除了金融业在全市的龙头地位十分稳固以外,随着东区信息传输、软件技术产业迅速壮大,该区互联网用户、快递等新业态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为推动新业态发展,在2020年“3·28”投资经贸交流会暨中山人才节上,东区签约了“黔龙智能视频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

该项目主要开展数字内容产业的音视频、图形图像、电子文档等大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及智能分析与利用的研究应用。项目将搭建实验平台,注册运营公司落户东区,预计2020年—2022年营收将超过1.6亿元。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东区开始探索特色产业平台的升级建设,今年东区将重点打造人力资源产业园,激发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一方面,东区通过打造人力资源产业园,有效引导中心组团及辐射服务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配套服务机构入驻东区,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百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人力资源高端服务业。另一方面,有效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的作用,向东区高端服务业输出专业化人才。

对标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标准,东区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即2020年,该区将打造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产业园,一年内将聚集25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力争在三年内,把园区打造成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深度挖掘空间潜力 高位谋划新片区蓝图

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中山面临土地碎片之困,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开发强度已达到39.6%,7个镇区的开发强度高于50%。因而,深度挖掘空间潜力,强化土地资源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

东区一方面通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三旧”改造战略图,出台经联社集体物业提质增效政策,推进集体物业改造升级,为地区发展腾挪空间。另一方面,东区稳步推进沙岗旧村庄(城中村)改造工作,谋划推动中山市东区城中村现状摸查与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及环紫马岭片区改造的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全区新增实施改造285.98亩,已完成改造157.88亩,挖掘现有空间的利用潜力。

东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区将着力挖掘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的空间潜力,积极推进该片区与周边片区规划衔接、融合,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未来新客厅。目前东区已完成岐江新城的1000多亩土地的整备工作,并对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的建设进行详尽规划。

据了解,中山总部经济区规划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分为石岐片区、东区片区、北岸片区,以水为轴沿着岐江河两岸布局。其中,东区片区是中山市总部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北邻岐江河,东至长江北路,南临东祥路,西接起湾道,基地总面积达107.82公顷。

该片区将重点实现融合发展、错位发展,提高协作发展水平,吸引科技与金融、数字经济及生产性服务业等业态项目落户,打造以高端生产服务为核心功能,以高端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和总部型创智产业为基本支撑的重大平台,承接广州、深圳外溢创新资源,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建设将更注重统筹优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区域交通布局、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综合交通方面,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共规划3条城市轨道穿过基地,依托基地内2个城市轨道枢纽站(濠江西路站、东祥路站),定位为城市型TOD社区,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规划的社区。

公共配套方面,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将与整个岐江新城布局融合,规划设置一所幼儿园,新建滨江景观公园、五星级酒店、创新金融总部、中山国际金融中心等重要地标性建筑。在强化地下空间利用的同时,该片区将强化土地资源集聚,稳步推进长江路沿线旧厂房改造及部分片区的土地整备。

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全面提升引才软实力

一直被誉为“首善之区”的东区,从中山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到博爱医院等城市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在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均有领先之举。

东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开办有8所公办学校,曾获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学校9间次,获省级荣誉称号的学校12间次。同时,中山市第一中学、石岐中心小学等市直名校,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也分布于东区。

目前,东区正在筹建全日制公办小学——长江小学,该小学建设已纳入市重点民生工程。东区专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跟进项目建设,总计投入经费约2.4亿元。近日,东区长江小学建设迎来新进展,该小学计划在2021年8月1日前竣工验收并达到开学条件,办学总规模为36个教学班,每班上限50人。这意味着该小学有望为东区提供1800个学位。

从城市形态、自然环境、生态空间上看,东区也一直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区生态宜居,从行政区划图纵观全区,呈“人”字形布局,金钟水库片区和长江水库片区如同“人”的两条腿,占据全区一半以上的土地面积,承担着城市绿肺的功能。目前,两大片区已被纳入生态保护区,连同紫马岭公园及金钟湖公园等8大公园群,为东区市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近年来,东区更注重提升招才引智软实力,着力打造“以才引才、以才引智”的引才方式,积极拓宽东区引才引智的渠道。

东区以《中山市总部企业高管高技术人员子女入学办法(试行)》为指引,为紧缺适用人才子女就学提供便利。同时,在东区工作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分层次享受每月800-50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符合条件的还可以申领10万-200万元的购房补助,办理人才入户手续时享受“一站式”服务,可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解决人才入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

■链接

用政府服务指数换企业幸福指数

以“一扇窗”跑出行政效率加速度

中山市东区地处核心城区,区内集中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市直机关,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以东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内,群众、企业办事不用出远门,行政审批项目办理需求在数公里半径内得以满足。

近年来,东区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群众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可办百件事”。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上,东区全面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通过深入落实区领导干部挂点联系企业制度、企业代表制度,分门别类、精准对接服务企业,东区用政府服务指数换取企业、群众的幸福指数,助推行政服务效率跑出了加速度,让优质企业在东区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只跑一扇门一扇窗,可办百件事

近年来,东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打造一流营商新环境开足马力。通过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东区按照“应进尽进”原则,已将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体系。目前,共计300余项事项通过审批入驻、事项入驻、信息化入驻等形式进驻东区行政服务中心。

东区行政服务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改革。同时建立前台综合咨询、窗口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方式,强化部门业务协同,科学布局综合受理窗口,推进政务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对办事承诺时限进行全面梳理。

2019年,东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各类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20多万件,日均办理量达1000件,各种事项办结率均达100%,真正实现群众、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扇窗,可办百件事”。

创新破解办证难办事难等难题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为解决企业“政策不易找、申报靠腿跑、进度看不到”等难题,东区推出不少创新举措。为切实解决审批服务事项中因申报材料问题造成的“办证难”“办事难”,东区加快推动数字共享建设,全面简化办事材料。

2019年,东区再取消申报材料10多项,规范申报材料56项,力求减少办事环节、减少提交的材料、减少跑动次数、减少群众在部门之间的重复走动以及对材料的重复提交,让办事程序更清晰、申报材料更简化。

在人才入户审批、入户手续办理方面加强部门的协作沟通,在高层次人才入户及资格认定方面加快审批速度,实现即来即办。2019年,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每年为所在辖区高层次人才办理近千单业务,在职称申请、审核认定方面开设绿色通道,即来即办。

打造数字政务助力企业办事提速增效

项目落地审批速度、企业开办效率一直是营商环境考量的重要指标。东区早谋划、早筹备,着力加快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助力企业办事提速增效。

2019年9月9日起,中山市东区行政服务中心对原工商和食药监业务的业务办理流程进行优化整合、流程再造,让企业综合窗口统一受理涉及食品药品经营许可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受理,证照联办、集成服务、并联审批”的方式,大大缩短了企业开办的时间。

2020年,东区计划为企业开设“套餐式”服务,结合全市新推的商事登记自助一体机,增加税务登记及发票代开、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等功能,实现营业执照、税务发票、公章及银行账户一机式申领、一机式发放,进一步降低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成本。

推进“数字政务”,离不开“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近年来,东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出首个镇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可帮助群众、企业在线预约中心所有业务。配合线上平台,东区行政服务中心在线下启用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打造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窗口的全流程自助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群众办事时间受限的难题。

免费跑腿办证服务“有温度”

为推进行政服务体系化建设,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东区将综合窗口下沉至10个村居服务中心,把群众需求大且实施较为简易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下沉至社区办理。为满足群众需求,东区打出服务“温情牌”,安排代办员走入社区,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代办服务、远程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不跑腿的办事目标。

为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只跑一趟”,东区联合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推出审批办件结果速递派送服务。今年,在市一级单位的配合下,东区共推出3500份免费邮递业务,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

同时,东区推行注册登记“容缺受理”机制。按照“容缺受理、补缺发证、双向承诺、弹性流程”的原则,当企业非关键性材料缺失或有误,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时,允许申请人做出按期补正材料的书面承诺,登记机关可先予办理企业登记。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服务对象,进一步提高了窗口办事效率,提升了行政效能,努力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