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不止于喊加油,19岁的她实实在在“出血”出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当看到血库告急的消息后,2001年出生的大一新生刘芊若在爸爸的陪伴下去虹口爱心献血屋撸袖出一份力。她说,不单单想着只喊加油了,希望能以另一种形式抗疫。

而95后林弘成是此次虹口检察院报名献血的几位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献血时无意中邂逅了为了献血小板2个小时不停抓放的志愿者后,他被打动了,产生了“献血升级”的念头。

有一种爱,叫爸爸陪着去献血

交大医学院的大一新生刘芊若于3月20日第一次参加了献血活动。让她感到安心的是,这次献血享受了高考时的待遇,由爸爸全程陪同。

当19岁的刘芊若在爸爸的陪同下跨进彩虹献血屋的大门时,虹口区血液管理办公室主任何琨有感而发,“也许,有一种爱,叫爸爸陪我去献血。有爸爸的陪伴,真好。”

前不久,刘芊若收到了辅导员的献血倡议。她便和在卫健系统工作的爸爸沟通献血一事。得知女儿的想法,刘爸爸立即表示赞同。但与女儿约法三章,献血前身体一定要养好,不能吃辛辣食物,不能感冒,千万不能熬夜。

因为课业繁忙,刘芊若常常复习功课至深夜11点半,为了参加献血,她主动调整了作息,每天10点半就结束功课,生怕自己晚睡的她还专门设了闹钟。

3月20日是周五,下午没网课。在爸爸的陪同下,刘芊若走进了鲁迅公园献血点。抽血前需要验血,平时最怕验血的刘芊若顿时显得有些紧张,但在爸爸的安抚下,她平静下来。

“我挺怕验血,比抽血还害怕。但其实很简单。抽血的过程五分钟就结束了,非常顺利。当我看到一包包血被送走的时候,感到了一种成就感。”刘芊若告诉记者,此前她在新闻里看到一个地方血库告急,许多志愿者接力献了10000ml的血,觉得很震惊。当时她就想到了自愿献血,为国家出一份力。“面对疫情,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是满腔热血,这次献血经验更是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不再单纯是受国家保护的孩子了,也希望自己不单单是在喊加油,也能加入到这场战疫中。”

献完血后,刘芊若品尝了爸爸专门做的乌鸡汤。心里甜甜的。

献了全血不够,还要“升级”血小板

前不久,林弘成看到单位的倡议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但这次献血并非是一时兴起,今年春节,林弘成回老家山东,看到武汉那边血库告急,他觉得很奇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需要输血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因为不少人居家隔离,导致满足献血条件的人锐减。血库告急,使得一些手术无法进行。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献血的念头。

2月1日返沪后,他按照政策居家隔离。隔离结束后,他奔赴社区当志愿者。林弘成服务的地方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规模性租赁连锁酒店。“这样的场所仅江湾镇就有14处,平时,高峰的时候每天都有五湖四海的人返沪。虽说酒店里每间房是单独密闭的空间,但一层楼同时居住了几十人到近上百人,人员也是非常密集的。”

2月29日是林弘成当志愿者的最后一天。本想着过两天就去献血,没想到单位已经在号召了。

林弘成告诉记者,当时单位就有好几个年轻人报名。他有一位1994年出生的同事,今年1月份疫情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就献过一次血。这一次看到倡议,又要去献。但因为相隔时间太短,没有批准。“我同事的妈妈就是在疾控中心工作,疫情发生后,十分忙碌。我同事看到后,也希望为抗击疫情出力。”

3月6日献血那天,一切进展得十分顺利,针头一插一拔整个过程就两三分钟。献血时,林弘成旁边恰好有人在献血小板。“我挺佩服这位志愿者的。献血小板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一样东西不停抓放,整整2个小时,当时正好是中午,人容易产生睡意,他还不能睡着,否则对采血速度会有影响,采血期间还不能上厕所,只能控制喝水。”一聊林弘成才知道,血小板对人很重要。

好奇的他开始询问这位志愿者献血小板需要满足的条件,才得知献血小板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过一次献全血400ml的经历,而且身体没有不适感,才具备条件。林弘成转念一想,自己还从没献过全血400ml。他咨询了献血小板的详细条件,打算等条件允许了,日后也去献血小板。

在虹口爱心献血屋,他看到了和疫情相关的一些报道,十分感慨,“当务之急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帮一个算一个。”

献血结束后,何琨为虹口区检察院五名青年热血蒙面侠录了一段视频:“战疫必胜,加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