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建"影院



我的故乡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美丽的邵尖小岛上。由于四面环水,位置偏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小岛上共有前蒲、中份、邵尖、青龙、向阳五个村,近万人口,不但文化生活枯燥,人们出行办事或赶集等,只能乘渡船过河,很是不便。特别是每逢刮风下雨,道路泥泞,行走更艰。偶尔县淮剧团到乡剧场上演大型古装戏,群众们闻讯后喜出望外,争相观看。而唯一的渡船口就常常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渡船除分期轮渡外,更带来很多不安全的隐患。

为了改变现状,结束孤岛历史,更丰富全岛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时任向阳村村长的我和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张长耕,共同萌发了创办村电影队和村影院的念头,但在那个年代实施起来是一波三折。首先村办电影队没有先例,手续更是繁琐,要村里打申请报告,报乡党委研究批准,再报县委宣传部批复和县电影管理站审定、代培放影员后才能实施。其次要有500人一800人的固定放影场所,需要资金2~4万元购置全套放映、发电器材等硬件,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也给我们的创办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

但我们明知有困难,迎着困难上,连续半个多月,骑着自行车到县、乡有关部门拜访,讲明实情,和我们的信心与打算。终于得到县、乡两级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县委宣传部破例行文我村"同意组建通洋第二放映队"的批复,更增强了我们办影院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我们在县电影管理站的指导下,除培训两名专职电影放映员外,自筹资金二万多元,于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八日,从南京电影公司购回一台全套新型放影机。我清楚地记得,新电影机运回我村的那天下午,干群们心情无比激动,他们用最传统的喜庆方式,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喜迎"贵宾"安家,一下子轰动了整个邵尖小岛。

同时,为了扩建村影院,我们多次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反复倾听大家意见,在充分利用射阳河堆上洋槐树和本村四座立体式窑厂烧砖头资源,将原有六间砖瓦结构村房扩建成简易影剧院,并组织全村二十多名能工巧匠加班加点,抢时间,争速度。全村仅用二十多天时间,建有舞台、能容八百座的简易影院一向阳会堂就正式峻工并投入使用了。一九八二年八月一曰建军节的晚上,村影院首映战斗故事片《英雄儿女》,前来观看的乡邻们络绎不绝,实在沒有座位的就站着看,真是里三层,外三层,但大家喜形于色,毫无怨言。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村简易影院建成后,一些外县民间艺术团体多次来村上演大型古装戏,让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一饱眼福。令人难忘的是,一九八二年五月中旬,滨海县民间艺术团十六人,驻我村影院七天,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有古装戏《牙痕记》、《秦香莲》、《打金枝》、《赵五娘上京帮》等,场场爆满,一些老者柱着拐仗前来观看,不禁喜笑颜开,还纷纷夸赞"还是共产党好,圆了我们几代人的梦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普及,电视、手机已普及千家万户。"通洋第二放映队"历经十多年,放映近万场电影,既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又给观众带来无限欢乐,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已经成为了历史。故乡的影院一向阳会堂因年久失修,也于几年前拆除,留给人们的只有记忆和回望。而带给我们创办者、经历者的,更是挥之不去的怀念和惆怅。

2O20年3月9日晚于射阳


徐为富,中共党员,高中文化,長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退休。工作之余喜爱看书读报评报和写作,曾聘为《盐阜大众报》特约通讯員、评报员,多篇新闻、评论及文学作品在报刊和网络发表